我院举行2022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座谈会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增强专业信心和动力,明确学业规划方向。11月30日下午,我院于EE401召开2022级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座谈会,材成专业全体教师及2022级材成专业学生参加本次座谈会,会议由材成系主任沈俊芳老师主持。会议伊始,沈老师指出,这次座谈会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同学们解决困惑的好机会。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座谈会氛围轻松、热烈。在会议...[详细]
戳! 专业设计大赛复赛圆满结束 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暨致实书院团委科创部举办的第六届专业设计大赛复赛于2023年11月27日在致实书院宣讲室成功举办。比赛开始前主持人首先宣读了比赛规则及介绍了本次复赛的评委,随后比赛正式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选手们依次上台进行演讲,阐述了他们对于专业的理解,对未来的考量并进行了丰富的设计。选手生动又仔细地讲解他们的PPT。台下,每位观众也认真观看,并记录学习。每五位选手的...[详细]
正青春,当学习||学风建设月活动圆满结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暨致实书院学风建设月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圆满结束,成功地营造“正青春,当学习”的文化氛围,加强学院学风建设,形成良性竞争的优秀学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个人能力,养成优良学风建设的美好习惯。本月举办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和《洛阳理工学院学生手册》知识竞赛初复赛满完成。活动期间选手们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把握机会,争取拿到最高分。本次活动以....[详细]
专业成就人生,设计造就未来——专业设计大赛初赛圆满结束为引领大学生结合专业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相关的设计,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暨致实书院团委科创部举办的第六届专业设计大赛初赛于2023年11月24日在材料楼成功举办。本次参与初赛的选手分别在两个教室进行比赛。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选手们依次上台进行演讲,每位选手都有着饱满的精神面貌,仔细地为观众和评委讲解他们的PPT。台下,每位观众和评委也都沉浸其中。每五位...[详细]
我院学子在第九届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中获佳绩7月15-16日,2023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以下简称“大赛”)总决赛在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圆满落幕,我院参赛代表队取得了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本届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和江苏科技大学承办。自2月启动报名以来,共计收到来自全国184所高等院校的1118项作品,其中本科生647项,研究生471项,....[详细]
科创文化节系列活动 || “互联网+”大赛经验分享交流会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正式开始之际,5月28日下午,团委就业指导部于致实书院研学室举办了第九届“互联网+”大赛经验分享交流会。在本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验分享交流会上,往届参赛并在大赛省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同学对自己的参赛项目进行了展示,同时做了比赛的经验分享,在例如:互联网+大赛的比赛模式、制作参赛项目的思路、PPT的制...[详细]
科创文化节系列活动‖“规”大学生涯 ,“划”精彩人生!为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规划学业生涯,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并推动学校优良学风建设,在学业领航负责老师和科创部的精心策划下,“规划为帆 向梦起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六届学业规划大赛于2023年5月20日19时在致实书院二楼宣讲室成功举办。比赛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1-7号参赛选手共....[详细]
洛阳理工学院第六届“恒宇杯”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校赛选拔赛成功举办根据学校应用型示范校建设总体部署,以及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全力打造育人实效,坚持“以赛代训,赛训结合”的“双院制”协同育人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安俊超、李豪、闫红彦、郭玉波老师辛苦筹备、训练指导,在刘博等往届大赛获奖选手、并在沈俊芳、贾利晓....[详细]
智能制造学院一行到我院交流指导学科竞赛工作4月4日上午10点,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朱德荣、王荣先、陈智勇一行到访材料学院交流指导学科竞赛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余东升、团委书记武振国以及负责我院学科竞赛的专业教师王黎、石磊、刘明等参会。首先,材料学院副院长余东升在会议中介绍了与会老师朱德荣、王荣先、陈智勇以及石磊老师在历年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并重点提及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在历年学....[详细]
5月16日下午,我校第五届“恒宇杯”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选拔赛颁奖仪式在致实书院进行,校长张锐、校党委副书记曾涛为大赛获奖学生颁奖,校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人和所有参赛学生参加颁奖仪式。张锐校长在点评总结时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多学习,立足专业,积累多学科知识,跨界融合,奠定创新的坚实基础;二是多实践,辛勤劳动,精益求精,在实践中不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