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发源于黄河与洛水交汇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均在河洛之间,许多至今传承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都起源于此。因此,河洛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纽带。在暑期三下乡实践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赓续九州文脉,溯源河洛风华”实践团成员发现,许多人对“河洛文化”并不了解。为了深入学习并宣传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实践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河洛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洛河流域密集分布着夏代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被史学界称为“五都荟洛”。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更替,体现了河洛文化在历史上的核心地位。因此,实践团成员认为宣传了解河洛文化是有必要的。成员们首先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分享各自对河洛文化的初步认识。大家发现,许多成员对河洛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了解有限,社会上也存在对这一文化认知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实践团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了下一步的调研方向和分工。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洛阳市文化馆,这里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职能。在馆内,成员们参观了丰富的展览,了解河洛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民俗文化。特别令大家感兴趣的是馆内展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洛阳宫灯、河洛大鼓、河图洛书传说等,令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河洛文化的独特魅力。随后,实践团前往著名的龙门石窟景区实地考察,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位于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成员们游览了奉先寺、万佛洞等主要窟龛,欣赏了精美的佛像雕刻和壁画艺术。龙门石窟跨越多个朝代,见证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印证了“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深刻哲理,也让实践团成员直观体会到河洛文化的多元包容和辉煌成就。
经过实地调研后,实践团成员决定亲手制作一批宣传道具和资料,用于增强对河洛文化的宣传效果。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河洛文化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了多项宣传道具,如简易精美的漆扇、洛阳手工宫灯、剪纸、缠花、彩绘等,以便在宣讲时与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手制作宣传道具,成员们不仅加深了对河洛文化的理解,也为社区宣讲增添了趣味性和直观性。
为了将河洛文化传播给更多群众,实践团积极与当地社区取得联系,商洽宣讲事宜。团队成员向社区负责人介绍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社区方面对宣传河洛文化表示支持,提供了宽敞的活动中心作为宣讲场地,并协助通知居民参加。在做好各项准备后,实践团走进选定的社区开展河洛文化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区居民介绍了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意义,并展示了精心制作的活动道具,演示了漆扇、宫灯等道具的制作过程。宣讲过程中还穿插了问答互动环节,居民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许多居民表示,通过这次宣讲才真正了解到身边竟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宝藏,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传承河洛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此次“赓续九州文脉,溯源河洛风华”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实践团成员通过前期调研学习,深刻体会到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根脉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通过进社区宣传,又将这份文化自信传递给了更多群众。河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河洛文化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未来的承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基因。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古老的河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一审:吕梦菲 二审:员星 三审: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