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春筑梦织锦绣,豫西兴农展宏图(一)

发布时间:2025-07-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七月的豫西大地,骄阳如熔金般洒脱,暑气蒸腾着每一寸土地,却挡不住少年人的热烈。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国先强农”这一深刻理念,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洛知行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洛宁县组,来到了洛宁县马店镇小街村,以滚烫实干践行这一铿锵使命,用蓬勃的青春力量为豫西乡村发展注入汩汩新动能。

实践团深谙,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抵达小街村后,团队第一时间邀请到了驻村第一书记王玉锋,阐述当地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态势,并围绕节水抗旱、作物产销等核心问题展开实地调研。通过驻村第一书记王玉锋的详细讲解,实践团成员们决定从两个方面进行助农行动:其一,应对降雨不均衡而引起粮食作物发育不良的问题;其二,解决李子品质优良但销售渠道匮乏的问题。

实践初期,队员们顶着烈日走访数十户村民,详细记录下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及李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与生长数据,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小街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项目负责人与驻村书记的讲解干货满满,队员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将旱情影响与应对思路逐一梳理。队员们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行动,以青春之能守护庄稼,为粮食稳产注入新动能!


进入实践中期,实践团转入集中攻坚阶段。项目组与技术组围坐研讨,结合前期调研数据深入剖析;微信交流群里,思维碰撞火花四溅;数据汇总表前,细致核对做到一丝不苟,这无不彰显着实践团的严谨与热忱。不仅如此,实践团的成员还与村民们面对面沟通交流,共同勾勒集雨窖的建设蓝图——既要考虑地势水源,又要贴合农户分布,致力让每一滴雨水都能成为抗旱保粮的“及时雨”!

由于销售渠道的匮乏始终不能让饱满丰腴的李子转化为为果农可观的收益,小街村借鉴了“云端果园”的成功范式,一直在筹划“李子溯源码系统”这一项目方案,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此事后也积极参与献策并主动帮忙整合数据,共同致力于把李子从种植、施肥到采摘的全流程记录,让小小溯源标签在以后成为打通产销壁垒的“金钥匙”,让每一颗果实都带着“身份证”走向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

目前,实践团队已圆满完成集雨窖建设及溯源码完善方案,后续将全面展示实践成果。据规划,此次实践形成的抗旱保粮方案,预计将显著提升当地粮食产量的稳定性,而对于林果项目,预计使林果线上销售占比攀升至30%,李子溢价达25%,切实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乡村是执政大厦的根基,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命脉,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是始终不渝的初心所向。此次的洛宁之行,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经历了淬火成钢的实践历练,更完成了一场直抵心灵的初心叩问。未来,他们将带着在泥土里浸润出的思考与成长重返校园,把实践中凝结的智慧方案转化为更为契合乡村肌理的解决方案,让青春之花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绽放在乡村振兴事业的广袤田野,更绽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广阔征程中。


(一审:吕梦菲    二审:员星    三审: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