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池州,山水如画,人文荟萃。7月7日下午,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探寻非遗傩戏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们踏上了实践旅程。九名小组成员对茅坦杜氏家风馆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展开了近二十天的调研学习。
第一站,团队成员在杜胜进会长的带领下顺利来到杜氏家风馆,随着杜会长的讲解,我们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杜氏家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他们讲究孝道,尊老爱幼,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家风馆不仅是杜氏家族文化的传承的体现,同时也是杜氏家族全体团结友爱精神的体现,也因此杜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在当地人的引导下,小队参观了杜氏宗祠,那里供奉着杜氏祖先的牌位,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史。宗祠内的木雕和砖雕精美绝伦,让我们小队感受到了杜氏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第二站,团队成员们前往茅坦村首先观看了杜胜进会长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傩戏表演,成员们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纷纷赞叹不已。成员们在杜会长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踩高跷这一傩戏中的重要环节。成员们克服了恐惧,勇敢地站在高高的跷上,一步一步地学习行走。虽然学习的过程困难重重,但大家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体验过后,大家纷纷表示“踩高跷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每一次尝试都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学习,希望能够将这份体验带回校园,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傩戏,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活动现场,成员们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互动交流。村民们热情地介绍了傩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以及面具制作工艺。成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站,团队成员们前往了池州市博物馆,经过参观学习,了解到了吕光群先生的傩文化成就,先生的傩文化研究令团队成员们叹为观止。其中收藏的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面具,让大家了解到来自各个国家的面具文化,从先生的讲解中,也看到了他为我国傩文化事业的努力付出,这正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晚上团队成员们有幸观看了当地孩童表演的傩戏。演出过程中,演员们头戴面具,身着戏服,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唱腔,展现了傩戏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们一起欣赏了小朋友们的高跷马表演和优秀傩戏演员尚明和杜国富先生演唱的《孟姜女》,尚民先生和杜美珍女士演唱的《刘文龙》,这些表演展现了傩文化的另一番风味。
第四站,团队成员们深入茅坦村采访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在接受采访时,老者向成员们讲述了傩戏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据他回忆,傩戏曾是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傩戏表演,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下午,成员们在杜会长的带领之下,受到了当地正在学五猖马的孩童的热情接待,并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学习这一古老技艺。杜会长表示“五猖马的舞蹈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技巧。”在几个小时的学习中,成员们跟随五猖马孩童,从最基本的步伐学起,逐步掌握了五猖马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杜会长和孩童们耐心地传授每一个动作的要点,成员们也全情投入,认真学习。
第五站,团队前往傩文化展示馆参观,采访了展馆的馆长许鑫磊。馆长谈及了傩戏的传承现状,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傩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傩戏协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培训班、走进校园推广、开展文化交流等。馆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傩戏、爱上傩戏,从而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此次大学生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傩戏传承的希望。”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还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傩戏与馆长进行了深入交流。馆长建议,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短视频等平台,让傩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此次专访活动让成员们对傩戏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为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次赴安徽省池州茅坦探寻非遗傩戏的三下乡活动,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们的暑期生活,也为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组织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