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深入发掘河洛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7月10日,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河洛非遗”数字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一行5人前往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陈村探访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制鼓技艺”传承人陈义超老师,了解陈氏制鼓文化,感受河洛非遗魅力。
鼓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据古文献记载,距今七八千年前,洛阳陈家制鼓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陈氏家谱记载,洛阳陈家制鼓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其制鼓传人至今已至第十九代。陈家鼓“文成和”也被确定为河南老字号。经过历代传人的研究与探索,陈家制鼓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工序精细、技术独特,品种多、音质正、美观耐用等特点。
实践团一行来到洛阳陈家制鼓传习所,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义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陈家制鼓的部分制作工艺和流程。陈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陈家制鼓从烫牛皮到合鼓圈、蒙鼓皮等制作工序,并亲身示范了锯鼓板、蒙鼓皮、跳鼓等工序,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陈氏制鼓技艺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人精湛的制鼓技艺,领略了洛阳鼓文化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辛苦劳作、努力执着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陈家制鼓技艺的传承人陈义超老师在吸收前辈的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使制鼓技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由于制作工艺精良采用原料纯正,打出的鼓声清脆浑厚、震撼力强传播距离远,成为我国北鼓制作的代表。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陈氏制鼓技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实践团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以短视频拍摄的形式,对陈义超老师的制鼓工艺流程进行了拍摄记录,以实际行动落实传统工艺数字化保存行动,参与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工作,拉近青年大学生与“河洛非遗文化”的距离,坚定文化自信,为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