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探寻古城文化符号,讲述河洛辉煌历史
来源:艺术设计学院 时间:2022年07月02日 21:43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其背后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别样乡土人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前来学习与感悟。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青年说洛阳”河洛文化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团于6月3日来到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参观学习了解文峰塔与隋唐文化风貌,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多种非遗文化,了解洛邑古城背后的故事。一座古城讲述洛阳历史,感受这座千年古都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在发展中焕发新机。

35572

走在古城之中,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曾经人们的生活进行无声地交流。园内文峰塔挺立,潭清池水波荡漾,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唐代酒楼,宋代商铺,还有民国旧墙在一旁。夜晚灯光表演让人目酣神醉,琵琶声起,仿若珠玉落盘,汉服美人在城中各条道路中央。一时间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现存的洛邑古城,是由之前的老城棚户区改造而来。改造前的文峰塔周围房屋略显杂乱,也衬得文峰塔破败衰旧。改造重修后的洛邑古城,黛瓦墨檐错落有致,新潭坐落在重阁之间,潭边垂柳,与潭前文峰塔呼应,整体园区改造得十分雅致,又不失大唐盛世的繁华之气。看着身旁经过的游客,大多都身披各式各样的汉服,或簪花、或提灯、或执扇、或撑伞,置身园中,仿佛整座古城便是大唐盛世一角的缩影,让人难以相信,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拥挤不堪的狭窄小巷。

在洛邑古城学习考察的途中,我们解到文峰塔是一种祈愿文运昌盛的塔,一般建造在东南方。洛邑古城内的文峰塔始建于宋朝,明末遭遇战火侵袭,于清初重建,是洛阳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文峰塔塔尖与洛阳东车站的地平线持平,现存塔身较为完整,但仍然能够看出塔身残存的斑驳痕迹。这里的志愿者讲到,文峰塔曾被称为“状元塔”,塔内曾供奉着文昌帝君和魁星,以保佑洛阳广出人才。带着几分对传统习俗与历史的敬重,我们对文峰塔进行了系统的拍摄。

历史的车轮碾过额头,唯有文化才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文明成果。北宋年间,在洛阳修立文峰塔,正体现了百姓对文化学识的追求,对考试中举的期盼之心。站在文峰塔下,我不禁被文峰塔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所撼动。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心,敬佩之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古城内的另一处遗址引起了团队的注意。在文峰塔北面,安静地卧着一潭清池,这潭清池,便是当年隋唐大运河上著名的漕运码头“新潭”的遗址。当年的新潭,是连接洛阳与千里之外的古城北京与江都的重要枢纽,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新潭东接瀍河,南接通济渠,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促进了唐朝的商业繁荣与水上交通,也便利了两岸居民对农田的灌溉。如今的新潭,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漕运功能,但化作了一潭静水,缓缓地流淌在古城中,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此地轴轳千里,帆樯如云的盛景。走在新潭边,四周景色如画,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竞相绽放。

我仿佛跨越了时空长河,看见了当年的唐朝盛世。漫步于水街的街头,商贩独具特色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店铺上高悬的酒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寻一处矮桌坐下,泡上一壶清茶,古城的质朴与写意,似是要化作实质般,扑面而来。词典中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片古城的美丽。

一座洛阳城,讲述半部中国史。在洛邑古城,了解到藏身于古街之中百态非遗文化,我们能够窥见盛世洛阳的冰山一角。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在洛阳的历史上留下过痕迹。了解了洛邑古城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对于河洛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体验。“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我们会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总结经验,讲好洛阳故事,让更多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的青年人听到洛阳灿烂的历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