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网站首页 · 校园看点 · 正文

援疆教师余亚辉:扎根边疆育桃李 职教援疆写华章

发布:党委宣传部   2025年09月09日 20:48 浏览:


教育援疆如同暖阳,把每一束光都化作力量,照亮边疆学子的逐梦远方,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我校哈密创新发展研究院负责人余亚辉教授便是光的践行者。2024年12月,作为河南省“5+1”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领队,他肩负使命从中原奔赴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以援疆团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在哈密职业教育这片沃土上书写 “教育筑梦” 的动人篇章。

锻造援疆教育“铁军”

来自河南省20余所高校的“组团式”援疆教师各有专长,如何让这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发挥最大效能?余亚辉将党建工作作为核心抓手:每周雷打不动的支部学习会,既带领团队成员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又聚焦教学科研中的痛点难点展开“头脑风暴”。

从政策理论学习到援疆工作复盘,从教师诉求收集到解决方案研讨,这套“规定动作 + 特色实践”的组织生活模式,让每位成员在思想淬炼中明确方向,在问题剖析中凝聚共识。

“余教授像兄长一样关照我们,每周例会既是工作推进会,也是思想加油站。”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援疆教师陈冰莹感慨道,“他总能精准发现并回应大家的困惑,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干事创业更有劲头。”

在余亚辉的带领下,援疆团队纪律严明、斗志昂扬,成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的“尖刀班”。

做学生成长的 “摆渡人”

“高等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不能让边疆孩子输在基础课上。”面对部分学生底子薄的现状,深耕数学教育二十载的余亚辉化身“耐心导师”:课堂上,他将抽象公式转化为生活案例,用“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后,他牺牲休息时间因人施教开设 “一对一” 辅导,从公式推导到解题逻辑,逐字逐句为学生“补短板”。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24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喀迪尔亚・阿卜杜热依米来自喀什地区疏勒县,基础较薄弱,为提升他的学习成绩,余亚辉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喀迪尔亚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对专业学习也愈发游刃有余。回忆起余教授对自己的帮助,喀迪尔亚动情地说:“他的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让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提升得很快。他私下里更像一位贴心的朋友,耐心倾听我们的困惑,鼓励我们,我们都非常喜爱他。”

变 “输血” 为 “造血”

“援疆不是‘临时工’,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余亚辉传承“传帮带”培养机制:与青年教师结对时,他将教案设计、课堂把控、科研申报等经验凝练成 “实战手册”,从如何用通俗语言解析高数难点,到如何通过学情分析优化教学设计,甚至细化到板书布局、提问技巧,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数理教研室负责人高媛对此感触颇深。她说:“作为我的师傅,余教授每天督促我磨课、做科研,手把手教我写课题申报书。一个学期下来,我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还成功立项了校级课题、哈密市党建课题两项课题。”

在余亚辉的带领下,援疆团队仅半年就斩获 6 项省校级课题,其指导的教学团队更代表学校参加2025年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试,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学实力在全疆崭露头角。

勇当产教融合 “筑路者”

作为洛阳理工学院哈密创新发展研究院负责人,余亚辉深知援疆要援到点子上。他带领团队走遍哈密工业园区、生产车间,用“调研 — 对接 — 攻坚”闭环工作法精准捕捉企业需求:企业遇到技术瓶颈,他迅速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企业缺乏技术升级路径,他牵头搭建 “产学研用” 合作平台。短短数月,研究院就促成多项校企合作,让高校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哈密产业升级。

“我们不仅要带来技术,更要播撒创新的种子。” 余亚辉常对团队说。

如今,在余亚辉的推动下,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正逐步构建起“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模式,让“科技援疆、智力支边”的承诺落地生根。

微光成炬,映照边疆教育新征程

从中原讲台到西域校园,余亚辉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援疆的深层内涵:是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是科研中的精益求精,更是团队里的率先垂范。正如中组部第十一批教育人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团队负责人、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八一路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史富强所言:“他是援疆队伍的‘定海神针’,让所有人都能心无旁骛搞教育,如今团队里人人争先、个个创优,这就是最好的援疆成果。”

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楼里,余亚辉的身影依旧忙碌,或是为学生答疑,或是与青年教师研讨教案,或是奔波在企业调研的路上。他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教育援疆的岗位上,用知识与热忱,为边疆职业教育的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审:仲昭麟  二审:王敏  三审:赵祎)



责任编辑:仲昭麟
作者:曹新加
来源:哈密零距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