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网站首页 · 校园看点 · 正文

银发候鸟还巢,助力乡村振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探索“银发归乡”新路径

发布:党委宣传部   2025年05月30日 09:17 浏览:

实践团队现场调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就业岗位”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将老年人称作“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期望大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独特的“银发力量”。这声声号角与殷殷嘱托,不仅点亮了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新舞台,也为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聚焦在外兼业的农村低龄老年人群体,探索其返乡兼业路径,让这群“银发候鸟”成功“还巢”,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课题。

然而,让“银发候鸟”安心归巢、乐业乡土,并非易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以“候鸟式”农村低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历时两年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奔赴多地开展实地调查,全面收集量性、质性数据资料。团队发现,这一群体的返乡兼业之路存在多重困境:个人能力上,教育水平有限、工作技能不足,让很多人在发展路上举步维艰;政策执行上,依然存在落实不到位,保障不足等问题;环境条件上,乡村基础设施差、收入增长缓慢;社会观念上,年龄偏见和家庭压力也增添了不少阻碍。这些无形的“门槛”,让许多渴望归乡发挥余热的老年人望而却步。

面对这些现实挑战,如何破局?希望之光,往往从基层一盏盏被点亮的实践中透出。河南汝阳的三产融合、辽宁阜新的友好社区、浙江舟山的灵活就业、贵州丹寨的特色产业等鲜活的实践探索如同星火,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实践团队通过调研分析这些成功案例,结合实证研究,系统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对策建议,旨在为“银发候鸟”筑起一个温暖、有力、能施展才华的“归巢”。

每一位老年人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积累的经验与智慧,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当“候鸟式”低龄老人带着人生阅历返乡兼业,给农业生产添砖加瓦时,乡村也以广袤天地相迎,让银发动能与古老土地共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秉持“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初心,呼吁大家以行动激活“银发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写下温暖持久的篇章,让银龄勇担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抹动人的夕阳红。


(一审:高辉  二审:仲昭麟  三审:王敏)




责任编辑:王敏
作者:邓辰辉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