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以巡察整改打造“1+2+3+N”思政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6-04 动态浏览次数:

    工作案例背景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前沿阵地,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发展效能。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党委在巡察整改过程中,聚焦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现实问题: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足,基层组织功能呈现弱化倾向,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存在断层,且“传帮带”机制缺乏系统性。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党委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为核心突破口,系统构建“1+2+3+N”思政育人新模式,推动巡察整改从“问题导向”向“成效导向”深化。

    (二)主要做法与具体举措

    1.“1”个核心:强化党的领导,把准育人方向

    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将其作为巡察整改的重点任务和学院内涵发展的核心工程来抓。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双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师德师风与思政育人融合细则》等8项制度文件,明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和实施路径。党委坚持每学期专题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少于2次,建立班子成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党委书记和院长带头讲授“思政示范课”、参与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全年累计开展专题调研12次,听课评课20余次,实现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引领,确保思政建设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2.2轮驱动:双融双促,协同育人

    学院创新性地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行“支部建在专业上”的组织模式,实现教工党支部与教育系、音乐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教工第二党支部成功创建校级样板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教学创新主题党日”等特色活动16次,推动组织生活与教研活动同频共振。实施“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制度,组建3支“党员攻关团队”,在师范专业认证、一流课程申报等重大任务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强化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构建“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拓展、实践思政深化”的育人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共建机制,组建4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12个特色教学模块,合作建成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打造“思政+艺术”特色实践平台,深入开展“音乐党课”“教育扶贫社会实践”等8个特色项目,参与师生达300余人次,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向课外、从认知向践行延伸,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3.“3”大体系:组织、机制、能力协同支撑

    学院着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供坚实保障。在组织体系方面,建立“党委-党支部-教研室”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实现基层党组织与教学组织功能互补、责任共担。教育系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形成“一专业一特色、一课程一品牌”的思政育人格局。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办法,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在机制体系方面,完善“传帮带”制度化机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1名思政导师和1名专业导师。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审和绩效分配体系,累计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12人,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在能力体系方面,构建“培训-竞赛-研究”一体化教师发展平台。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每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开展专题培训12场,培训教师200余人次;每年举办教学创新大赛,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奖,累计参赛教师50余人;支持教师开展思政教改研究,立项省级相关教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8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4.“N”元成效:多维度成果持续涌现

    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学院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教师教育优质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课程思政覆盖所有专业课程,学生评教优良率达到95%以上。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6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1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最美教师”2人,形成老中青衔接合理的教学团队,青年教师获得教学竞赛省级奖项5项,校级奖项12项。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显著增强,成立社科普及基地1个,师生参与艺术展演与社会服务年均超过20场,获得“基层就业推进奖”创作思政育人主题音乐作品12首,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惠及2000余人次。

    (三)主要经验

    1.坚持组织引领,筑牢融合根基。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建强骨干队伍、创新活动载体,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落实同力,从根本上破解两张皮难题,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方面,党委统筹谋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2.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构建与教师评价体系、薪酬激励机制和个人职业发展紧密衔接的制度化传帮带模式,将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通过老带新、双导师制等具体举措,确保传帮带机制长效运行,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定期交流研讨机制,推动教学理念互鉴、教学方法互通。

    3.突出头雁效应,发挥示范作用。高度重视专家教授特别是党员专家的引领作用,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赋予育人责任、强化激励保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引领作用和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拓展作用,形成思政育人的合力。

    4.聚焦中心工作,提升服务效能。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用事业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实现党建工作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特别注重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和课程思政的浸润感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取得的成效

    1.基层组织活力充分激发。教育系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实现了从传统教学任务执行单位向教学科研创新单元的转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2.教科研成果量质齐升。近三年来,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立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1门、省级教师教育优质课程2门,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合作开展教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3.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完善的传帮带机制,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核心骨干,承担重要教学科研任务,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人才队伍格局。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一支既懂专业又善育人的师资队伍。

    4.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学工作坊的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同步提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展望和启示

    学院党委以巡察整改为契机,系统性构建并深入实施“1+2+3+N”思政育人新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质变突破,形成了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该体系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双轮驱动为抓手,三大体系为支撑,多元成效为标志,不仅有效破解了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更显著增强了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了“党建强、业务精、育人实”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这一实践探索,为新时代高校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现实路径与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