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实践载体。该活动通过多维赋能机制,着力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参与大学生得以系统接触课堂外的社会认知体系,在实践历练中实现三重提升:一是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范式,二是完善个人综合能力矩阵,三是夯实职业发展基础。这一过程不仅有效拓宽认知边界,更通过真实场景的知识迁移,为青年学子搭建起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桥梁。
姓名:李宇洋
班级:B240306
学号:B24030605
参与省级福彩公益项目的社会实践经历,为我开启了一段深刻的价值认知之旅。在宝鸡"苔花公约"志愿服务活动中,我见证了公益力量的传递与升华。现场志愿者们以专业素养和真挚情感开展助残宣传,他们躬身示范的公益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这次实践经历让我领悟到,公益事业不仅需要热忱,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责任担当。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善举,都在编织着社会文明的经纬。展望未来,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践行公益理念,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为构建包容友爱的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姓名:张润炅
班级:B230320
学号:B23032012
2025年2月11日,我参与了郑州市二七区紫金山南路街道客技路社区组织的"双主题"社区服务活动。作为儿童友好观察团成员,我协助社区儿童开展元宵节花灯制作,通过传统文化体验提升儿童幸福感;同时,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反诈骗宣讲,运用案例讲解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助力国家反诈行动的基层落实。


姓名:王贺
班级:B230320
学号:B23032020
在寒假返乡社会实践期间,我担任烈士陵园志愿讲解员,承担革命历史与英烈事迹的宣教工作。通过系统梳理史料、精心设计讲解方案,我不仅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在服务实践中提升了语言表达与公众演讲能力。当看到参观者专注聆听、深受感动的场景时,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将英烈精神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姓名:郝亮杰
班级:B240306
学号:B24030621
有幸参与家乡春节保障工作,我深入参与了社区环境整治与禁燃禁放专项工作。在环境整治环节,我与团队成员系统开展街道清理,重点清除卫生死角、墙面广告等城市"顽疾",累计清理垃圾20余处。在禁燃禁放宣传中,通过入户走访、政策解读等方式,向50余户居民普及安全环保知识,运用案例讲解、数据分析等方法,有效提升居民环保意识。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将课堂所学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转化,为社区治理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


姓名:陈枫
班级:B240313
学号:B24031320
在社区助老服务中,我为老人送去生活物资,以实际行动给予物质关怀;在陪伴独居老人的过程里,耐心倾听、悉心照料,用温暖陪伴传递精神慰藉。同时,我跟随社区踊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此外,我还积极参与防诈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防诈知识,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切实维护了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