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心情驿站”告别“空心病”
灵儿,一个花一样的大二女孩,有着令人羡慕的相貌和身材,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她却说现在的生活看不到一点希望,没有一点快乐,每天不知道要做什么,她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愿面对生活,不愿面对周围的人。“我也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她两眼空洞地叙说着。
“空心病”说的就是这样的学生群体,没有价值感,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根据调查,目前学生中有22.7%的学生有类似的“症状”。
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到意义感、价值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一直是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心情驿站”秉持“每个学生都是主角”的理念,以同伴教育为主要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主导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开展教育和服务工作,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爱、自律、自强的 “六自品质”。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心情驿站”已经成为大学生身边不可或缺的“朋友”,一个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平台,一个真正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空间。
“大学生活方式叙事”是“心情驿站”平台建设的核心理念,从真实性、亲和力、时尚感等角度进行构建,使其具有吸引大学生的文化能量,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力和自由气氛。“心情驿站”平台建设分为三个部分:核心场所、学院心晴工作站、网络平台。
另外,“心晴驿站”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资源方面,培养四支同伴教育队伍,以社工专业为依托,建设“社小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晴联络员、心理社团等四支专业团队,建成了多交叉、广覆盖的学生自我教育和朋辈互助网络。通过理论技能、团体体验、技能大赛等内容丰富的课程培训,帮助同伴教育队伍学习如何识别。“强化家校育人合力”。为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2018年开展“家长课堂”活动,了解家庭对学生的教养方式,研究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今年的新生在入学之前就要从网络上学习《宿舍,你我温暖的家》《情绪波动为几何》《规划我的人生》等专题视频课程。秉承我校新生教育“提前介入,过程延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时尚化”的角度,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
曾经有一个报道,北京大学有近四成的学生患“空心病”。价值缺失、目标缺失是这些大学生们的典型特点。的确,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如何通过开展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感和认同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为此,近年来学工部心理中心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遵循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有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定制与创意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心晴空间平台,以项目化运作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主角”,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