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校医院

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通知 > 正文

九月开学季 这份多病共防指南请查收

发布:校医院 作者:校医院 时间:2025-09-12 08:31 阅读:

九月,暑去秋来,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变大。同时,九月正值开学季,校园内人口流动增多、人群密集,容易给传染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对于传播途径相似的传染病,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校医院温馨提示您,9月需重点关注: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蚊媒传染病。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份多病共防指南,提高防范意识,守护校园健康。

一、呼吸道传染病

(一)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二)秋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以高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和青少年易感。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咽痛、发热、头痛,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潜伏期10-21天,早期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类似感冒的症状,1-2天后进入出疹期。胸背部、面部首先出现,然后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呈向心性分布。先是斑疹,之后变成丘疹-特征性水疱-脓疱疮-结痂。传染期通常从出疹前1-2天开始到所有皮损干燥结痂为止。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体温≥38℃),发热2-4天后出现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黏膜的红色斑丘疹,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症状。

肺结核:俗称“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可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盗汗、午后低热、胸闷胸痛、气短乏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年幼的儿童或者抵抗力差的老人,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增强自身对相关传染病的免疫力。

2.保持个人卫生‌:一是勤洗手,特别是在触摸公共物品、饭前便后及咳嗽、打喷嚏后;二是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三是戴口罩,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佩戴医用口罩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的吸入。

3.保持社交距离‌:尽量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特别是在公共场所。

4.‌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和患者接触。如果与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异常症状后要及时就医。

5.‌维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对家中物品表面,尤其是门把手、遥控器、桌面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存活。

二、肠道传染病

(一)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的大量致病菌,从体内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

(二)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典型表现:急性腹痛、腹泻,粪便多为脓血便或黏液便,量少且较少脱水;常伴 “想拉却拉不净” 的里急后重感,部分人会发烧、恶心呕吐,下腹部及左下腹压痛明显。

诺如病毒感染:由诺如病毒引起。轻症为主,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最常见病原体,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作为个人,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生熟要分开,隔夜食物要热透,水海产品要煮熟,出现症状要就医。

“五不要”:不喝生水,不进不洁餐馆,不吃变质食品,不暴饮暴食,不碰污染物品。

三、蚊媒传染病

(一)传播途径:蚊子叮咬。

(二)秋季常见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可达40℃)、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出血或休克。多数登革热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会在一两周内好转。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伊蚊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

寨卡病毒病:由寨卡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约80%普通成年人感染后无症状。少数人会出现低热、皮疹、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1周内自愈。然而,孕妇感染会带来极大健康风险,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小头畸形”、胎儿头部和脑部发育异常及其他严重出生缺陷。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由三带喙库蚊传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高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按蚊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冷、高热、大汗,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但部分患者初期进表现为低烧、乏力,极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等疾病。恶性疟疾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肾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

(三)预防方法

1.环境治理: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物品或场所,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2.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质量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电蚊拍、灭蚊灯等。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

3.关注流行区疫情:出行前一定要查询目的地蚊媒传染病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4.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校医院

      2025年9月12日


上一条:疫苗相关告知书(图)    下一条:关于校园医保定点服务投运使用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