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的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

专访退休教师黄伯翚教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浏览量:





       7月3日,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金春阳带领学生来到九都校区家属院,专访了我校退休老干部黄伯翚教授。这位 20 世纪 60 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的老教授,用一生的教育坚守,生动诠释了“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深刻内涵。

       已是耄耋之年的黄伯翚,是我校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奠基人”。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教育事业,一干就是一辈子。回忆起从教时光,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候能站上讲台就特别开心,能为国家培养人才、做贡献,就是最幸福的事。”这份热忱,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谈及清华大学的求学时光,黄教授思绪回到激情岁月。他起身从书房取出一摞泛黄的笔记本,轻轻翻开:“这是我在清华上学时的笔记,你们看,那时候记笔记可认真了。”笔记本上,字迹工整如印刷体,公式推导清晰详尽,重点内容还用红笔细细标注,甚至页边空白处都写满了补充注解。“那时候校园学习氛围特别浓,图书馆、教室总是满座。大家心里都憋着劲,想把知识学扎实,将来为国家做贡献。”他记得自己常泡在图书馆,为弄清专业难题,会查阅大量资料,和同学反复讨论,甚至争论到深夜。“没什么花哨的,就是想多学知识、练硬本领。上课认真听,下课及时巩固,不懂就追着老师问到底。”这些笔记正是他严谨刻苦态度的见证,也为他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聊起初到学校的经历,黄教授神情凝重:“当时电气专业刚起步,师资匮乏,设备不足,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真是一穷二白。”但他和同事们没被困难吓倒。没有足够设备,就自己修理、改装旧设备;师资不够,就相互学习,一人身兼多门课,常备课到深夜;缺少实验场地,就利用有限空间搭简易实验区。“就一个念头,不能耽误学生,一定要把专业办好。” 凭着不服输、肯吃苦、一心为教育的精神,他们一步步让电气专业走上正轨。

       面对来访师生,黄教授分享人生感悟:“人生第一堂课是‘锤炼好品格’,先做正直踏实的人,事业才能走稳走远。” 谈及人生态度,他朴实的话语充满力量:“没什么诀窍,就是做好自己,尽力做好每件事。”这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负责。

       作为学校电气专业创始人之一,黄教授不仅奠定了学科基础,更用行动影响了一代代学子。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他和同辈人凭着 “能为国家做贡献就开心” 的纯粹信念扎根讲台,正是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进程中,无数教育工作者的缩影。

       对于青年学生,黄教授满怀期望:“现在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广阔平台。你们是国家的未来,要珍惜时光,既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又树立远大理想。” 他希望同学们有担当,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在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出力。“你们要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传承老一辈精神,把国家建设得更强。”

       通过对黄教授的采访让同学们明白,教育强国不是口号,是前辈们用一辈子坚守和付出垒起来的。如今,他的教育初心仍在延续,“做好自己、奉献国家” 的精神,正激励着青年学子接过接力棒,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