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洛阳理工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师者风范 >> 正文
情牵石窟著华章——中文系贺玉萍教授
发布日期:2012-05-15 10:12:36 / 浏览热度:人次

贺玉萍,女,1964年生,山东莱阳人,教授,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河洛文化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2部教材,参与出版《龙门石窟佛典画像精品》等2部著作,出版《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专著1部;主持参与完成省、市教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荣获省、市级教研与科研奖多项,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不施粉黛,馨如兰花,心醉文学之世界,追慕魏晋风度的神韵;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情牵石窟,坚如磐石,神驰文化之天空,探寻前人雕刻的踪迹;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悉心授学,谆谆教导,身献教育之工程,塑造国家栋梁的灵魂……
她就是我院中文系贺玉萍教授。初见她时是一个下午,空气中流动着鸟儿清丽的鸣唱,教室中毕业生的答辩正在进行。她悄悄地从教室走出来,微微一笑,轻轻地打了个手势,把我带到了隔壁没课的教室,说:“这会还不行,答辩还没有结束,你在这里等我一会儿,等结束了我过来叫你。”说完,就匆匆地走了,继续参加学生的答辩。答辩结束后,她带着我去了办公室,在那里,她表示了歉意,然后就在娓娓的话语中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谈工作,谈学习,谈科研,谈教学……她都如数家珍,细细道来,然而,让她记忆最深的,还是在石窟文化研究领域不懈攀登的快乐。
说起对洛阳石窟文化研究的原因,贺玉萍如是说道:“出于兴趣,始于偶然”。她的老家在山东莱阳,从小随父母来到洛阳生活。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洛阳的石窟淡观朝代更替,静看战火纷飞,它以海洋般深沉博大的情怀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个历史故事。贺玉萍感动于洛阳的文化底蕴和淳朴民风,更感慨于洛阳龙门石窟文化的深邃,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喜悦。于是,她开始扎根发芽,放飞梦想,在河洛大地上,留下了忙忙碌碌的身影,洒下了赤子般的汗水。
进行石窟文化研究的关键在于实地考察,必须四处走访,进行田野调查。然而野外的调查,并不像在实验室或研究所里那样舒适自在,可能时刻都会面临一些意外的情况。贺玉萍却不以为然,行走在梦想的征途上,即使荆棘密布,道路泥泞,也要坚持走下去,愈走脚步愈坚定,愈走内心愈坚强。
有一回,贺玉萍和一批同行去郊外考察,选择了一条偏僻陡峭的山路,可大家对这条路都不熟悉,需要找一个带路的。于是,她们就在龙门石窟附近寻找合适的带路者。当一位长者听说她们要发掘龙门石窟文化资源,进行石窟文化研究时,便说那条山路他走过,自告奋勇地要给她们带路。那条山路久无人迹,蔓草丛生,平缓处碎石遍布,陡峭处坡度极大,需手拉手才能通过。可是,山路的湿滑和丛生的野草使得大家的前行极为缓慢,那位老者还因为开辟前行的道路而意外扭伤脚踝,让大家极为过意不去,他却不以为然,坚持为大家带路,还以乐观豁达的神态感染大家,嘱咐大家要小心,注意安全。这样一件小事却让贺玉萍久久不能释怀,内心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她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还如此热心地支持她的科研项目。于是,贺玉萍信心倍增,劲头更足,不断精进在学术研究的田野中。
贺玉萍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佛教文学开始,渐渐走进佛教文化,走进石窟文化的深处,“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个栉风沐雨的日子是石窟陪她度过,有多少个身心疲惫的日子是石刻伴她走来。草长莺飞的初春,春草蔓径,贺玉萍数次险些落入深沟;北风漫卷的暮秋,凉意甚浓,贺玉萍时常面临身体极限的挑战……这些困难都被她像蜘蛛网一样轻轻地抹去,唯一铭记的是攀上峭壁石窟后的惊奇与欣喜。面对艰苦的田野调查,贺玉萍摒弃怨言,快乐前行。《洛阳造像记》和“杂密造像”的发现,让她激动不已。“风起的时候,笑看落花”。她觉得在雕刻精美的佛像前,在远离喧嚣的静地中,释放心灵,独自沉浸在石窟文化的欣赏和研究之中,感受恍若隔世般的桃源仙境,便是一种享受。
除了实地考察,她还要收集很多的书籍和文字材料。贺玉萍每到一处,总是要到书店或者旧书摊上转一转,寻找可能需要的材料。这是她在河南大学上学时养成的习惯。在河南大学,贺玉萍时常置身于河南大学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之中,阅读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书籍。“博闻强记,广泛涉猎” ,贺玉萍畅游在知识的殿堂之中,汲取琼浆圣果。但是,随着学识的增长,她不再满足于河南大学图书馆现有的书籍,开始自己购买和收集。外出时,贺玉萍总是要打听书店的地点,于是,不同于别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衣物或用品,贺玉萍经常提回来一摞摞沉甸甸的书。久而久之,她的家便成了书的海洋。客厅、卧室、洗浴室……家中能放书看书的地方,就能见到书。而到她家的朋友,对于这种“满目书籍”场景,已经有惊讶变得习以为常了。对于石窟文化研究,她依然如此,处处留心,书房里满是这方面的素材和资料,为自己进行深入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的著书创作期间,清茶和孤灯常常陪伴她至凌晨一二点钟。与此同时,她的女儿正在冲刺高考,丈夫又恰逢到外地学习,生活中的事情全部需要她一人打理。眼见着日历一天天地变瘦,贺玉萍的心中不免有些焦急。但是,每天在钻研石窟文化忙得筋疲力尽之后,她还要调整好心情,藏住那份不安,为备考的女儿做心理上的沟通和营养均衡的膳食,减轻其考前的压力。而贺玉萍在照顾完女儿之后,还要忙着备课、教课、参加会议、指导学生等,一有时间就赶快铺开书籍,打开电脑,沉浸在石窟文化的研究和稿件的撰写之中。每天贺玉萍都要翻开自己收集的材料,从中搜寻素材和支撑观点的证据,以不断充实书稿的内容。虽然很忙,但是很愉快,得益于惯有的积累和思考,贺玉萍如期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向下一个目标奔去。
洛阳地脉花最宜,万枝丹彩绘春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贺玉萍浅浅含笑,言如春风,志比金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师者风范
校史春秋 师者风范
会长致辞 总会概况
校友风采 校友文苑
校友相册 校友留言
返校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