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近日,经济与管理学院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河南洛阳孟津区南石山三彩小镇,开展“釉色生辉·乡村蝶变”主题实践,探寻“非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

实践团队首站探访唐三彩博物馆。馆内珍品人物俑神态万千,动物俑栩栩如生,器皿线条流畅优美。专业讲解揭开了唐三彩的历史密码:它诞生于盛唐,以黄、绿、白为主色,作为文化使者,沿丝绸之路远播四海,见证了大唐的繁荣与中外文明的交融。队员们倾心聆听,为这项国家级非遗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所折服。

团队随后深入三彩小镇实地调研。“前店后坊”是小镇的特色经营模式:前店陈列着传统马匹、骆驼及现代创意摆件;后坊中,匠人专注制坯、施釉、烧制。交流中,团队感受到匠人对传统的坚守,也发现了产业瓶颈:产品同质化、创新不足,销售依赖线下批发,电商发展滞后等。为此,团队建议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融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并拓展电商与直播带货等新渠道。

调研最后一站为张家彩釉非遗研学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自为团队讲解核心工艺,并指导队员体验塑型与施釉环节。传承人分享了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发展的探索,其开发的牡丹主题工艺产品、以及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新品,均为彩窑创新的生动实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传承人深入阐释了唐三彩以马为核心题材的深意——其独特的造型细节,不仅展现了精湛工艺,更凝聚着古代将士的昂扬骨气与时代的智慧结晶。此外,队员们走进研学教室,与参与的学生们一同体验三彩制作,在指尖触摸中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此次三彩小镇之行,是对千年非遗的沉浸式体悟。小镇以“非遗+文旅”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实践团成员深感传承责任在肩,誓将在未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护好民族瑰宝,让千年釉彩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华。
一审:李凌鹏;二审:袁博;三审:杜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