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025年6月底,洛阳理工学院“数字赋能 银发归乡”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深入汝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用镜头定格香菇生长的瞬间,以笔记描摹绣坊里针脚翻飞的轨迹,用照片呈现稻田小镇文旅热潮,用访谈记录老年农人红薯插秧的经验之谈,感悟着乡村振兴与银发力量的碰撞。当年轻的指尖轻触布满老茧的手掌,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就此展开——洛理学子们正以青春视角,探寻银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一、香菇大棚里的“土法与智能”:3元菌棒的产业突围
2025年6月底,实践团走进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香菇大棚。棚内成排菌棒整齐码放在绿色架体上,空间利用率较传统方式提升20%,地面铺设的碎石子构成“土空调”,通过昼夜温差调节温湿度,大幅节省电费。菌棒由秦岭原木粉碎制成,成本仅3元却能产4-5茬香菇,前两茬供应市场,后几茬作为研学教具,2025年春季已接待千余名学生,形成从生产到研学的全产业链。养菌工厂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员通过监控室精准调控多个生产间温湿度。实践团观察到,传统“土方法”与现代数字技术互补,展现了“新老共融”在产业中的实践,为乡村振兴中低成本高效发展提供了思路。

(图为东保村香菇大棚内,成排菌棒码放在绿色架体上,地面铺有“土空调”碎石子。刘妍供图)
二、绣坊里的“银发经济学”:以非遗针脚缝合现代需求
同期,实践团探访汝阳县丁沟村非遗绣坊。绣坊内绣品兼具传统花鸟纹样与“洛阳网”“二里头博物馆文创”等创新元素,将非遗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承接企业伴手礼、博物馆文创等订单,带动周边中老年妇女灵活就业。实践团发现,绣坊通过商业订单转化非遗价值,让老年劳动力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增收,活化了传统文化,形成“银发经济”模式,体现了传统手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增收结合提供了范例。

(图为丁沟村李阿婆非遗绣坊内景,墙面挂满各类绣品,展示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手作成果。徐旖旎供图 )
三、乡村会堂里的“数字共议”:数据与共识的双向赋能
实践团在东保村村民会堂看到,大数据平台实时显示村庄产业运营、文旅项目游客量等数据,村民可通过手机查看实时运营及收益分配情况。2025年春节期间,村集体借助数字化管理举办灯光美食嘉年华,收入达29万余元。夜幕下,村民聚集在屏幕前讨论发展建议,老年村民虽不直接操作设备,但参与讨论贡献经验,凝聚发展共识。实践团观察到,数字技术与村民共识结合,推动了数字乡村与稻田小镇协同发展,让数据成为连接乡村发展与村民参与的纽带,展现了“新老共融”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图为东保村大数据平台屏幕显示实时数据。刘妍供图)
四、烟薯轮作的“增收双金”:机械深耕与人工精作
6月底,实践团来到汝阳县城关镇烟薯轮作示范田。300亩示范田采用“烟叶+红薯”轮作模式,忙时需100余人,闲时约50人,均由附近老年村民承担农活。种植中,机械负责深耕,人工进行红薯插秧、间苗等精细操作,遵循“去弱留强、间距匀整、深浅适度”的传统经验。数据显示,该模式下亩均收益达8000元,较传统单一红薯种植增收60%。实践团体会到,机械效率与人工精作结合,充分释放土地潜力,让老年劳动力的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价值,实现了产业增收与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双赢。
五、青春视角里的新老对话:00后的乡土观察
在一周多的实践中,实践团走访上述多地,见证了汝阳乡村振兴的多元场景:香菇大棚里传统与智能互补,绣坊中非遗技艺带动银发经济,乡村会堂内数字技术凝聚发展共识,示范田里传统农耕与机械结合释放土地潜力。实践团以青春视角记录这些场景,剪辑乡村Vlog在校园传播,整理“老手艺数字化推广”“研学课程优化”等建议提交当地政府。此举不仅将汝阳乡村振兴样本推向更多青年,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搭建起乡土与外界连接的桥梁,体现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

(图为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在汝阳香菇大棚开展实践后合影。徐旖旎供图)
当数字扎根乡土、传统接轨现代,当银发经验照亮前路、青春力量接续奋斗,乡村振兴便不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每个村民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工具、心中的希望。洛阳理工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看到的汝阳乡村振兴故事证明:真正的振兴密码,藏在新与老的共生里,藏在经验与创新的碰撞里,更藏在一代又一代人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里。而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正让这股力量被更多人看见,让乡村振兴的星火,在更多田野上燎原。
一审:李凌鹏;二审:袁博;三审:杜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