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从南到北,说起文化都有些新话题,比如说群众文化活动,比如说专业文艺院团。我们先来说说群众文化,您注意到身边有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文化站吗?您经常到这些地方去活动吗?有些地方,文化设施建好后利用率却不高,有的甚至成了摆设。人们不太了解这些设施怎么用,也不太明白怎么参与文化活动,这需要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而记者最近在张家港采访的时候,就了解到一些新做法。
网格连成的文化家园
张家港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年前就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张家港市各乡村、社区建设了很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可是建成后有效利用率却不高,原因是缺少最基层的文化团体和带头人,群众也不知道该参与什么样的社区文体活动。去年,张家港在全市范围内,以平均每1000人为单位,把全市分成900多个文化网格,每一网格配备一到两名网格文化员。他们或是文化志愿者、或是文艺骨干,职责是按照群众需求帮助组建群众文艺团队,吸引网格内群众参与活动。耿杏娣是个热心人,过去为了锻炼身体经常去跳跳广场舞,后来被大家推选为所在社区的一名网格文化员。
每一个文化网格就是一个新的集体,大家一起组织排练,还有机会去巡回表演。过去,社区有什么文化活动,群众往往说了不算,只能被动地接受。而现在,网格文化员会把网格内群众的文化需求传递到上级部门并且很快得到落实,张家港市超过600处公共文化设施也全部面向文化网格,开展定向服务,为网格里的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器材。
小冉是今年刚从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工厂实习,一下子业余生活变得平淡了许多。一次无意中上网,小冉看到网格里专门有为年轻人组织的文艺团队,团队成员们或来自于本地乡村,或是从外地来张家港工作,还都是80末、90后的年轻人。过去,不少年轻人沉溺于网吧、游戏、虚拟的网络交友,而现在,小品、舞蹈、相声1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陶冶了情操,也让他们找到了归宿感,结交了实实在在的同龄朋友,尽情释放青春活力。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张家港推行的网格化服务,给更多的普通人带来了文化享受,而接下来要说到的文化体制的变革,又给专业文艺院团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到山西去看一看。山西省太原市话剧团有着50多年的历史,它也和许多国有文艺院团一样,在旧有的体制下差点消失,而改革改变了它的命运。
话剧团的复活
2010年4月,在北京首都剧场,太原市话剧团创作的话剧《饭局》火热首演。通过林家三兄妹的饭局故事和对中国式“饭局文化”的独到诠释,这部《饭局》,让太原市话剧团在当年年底,摘得了中国话剧界的最高奖--“金狮奖”。这对于一个市级话剧团来说,是个不小的荣誉。
别看只是个市级话剧团,太话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经小有名气。话剧名作《雷雨》、《原野》都是他们的保留剧目。毛泽东的扮演者李克俭也出自太话。可是,到了90年代,因为体制僵化,太话也跟全国许多其他的国有文艺院团一样,无法前进,还差一点儿就被撤销了。
2003年,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山西省从上到下也都在思考改革的路径。2007年,太原市话剧团和其他的几家文艺院团一起组建了演艺中心,划归新组建的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管理。剥离了行政职能的太原市文广集团开始带领着演艺中心试水企业化管理。
2008年7月,明星效应加市场化运作,话剧《疯狂的疯狂》在上海首演大获成功,无厘头、加上时下众多的网络流行语,话剧《疯狂的疯狂》瞬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这样的运作方式和它带来的效果,是太原市话剧团过去没有想过的。2009年,山西省一步到位完成了对全省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趁热打铁,“草根版”话剧《疯狂的疯狂》面向社会进行“海选”,这场海选吸引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演员,全部项目制签约。
几年的探索下来,太原市话剧团有了一定的市场经验,摸准了观众的脉门,太话出品的剧目也逐渐能够满足更多观众的口味。话剧《饭局》就是近几年在全国都能数得上的好作品之一。
太原市话剧团的转型,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一个缩影。到目前为止,全国2102家院团中,99%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的任务。在转变中,国有文艺院团重新焕发了活力,再次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走进百姓的文化生活。人们期待着未来有更多适应市场需求,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文化人才,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