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首页 >> 正文
    文学采风专题讲座 | 徐礼军:AI时代,我们怎样进行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25-10-03 13:45 来源: 点击:

          


    为助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将文学采风所得转化为优质创作成果,切实提升专业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系特别策划本次专题讲座,为同学们搭建精准的学习交流平台。讲座开始前,宋雨娟老师为此次专题授课作开场,详细介绍了主讲人徐礼军老师的创作成就,并且阐明了讲座对同学们完成文学采风作业、提升创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讲座伊始,徐礼军老师从退休之后创作的散文集《真有意思》说起,谈到新疆采风难忘的诗词唱和回忆,与现场同学新安采风的经历发生了共鸣。随后,徐老师从个人写作经验与当下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出发,以《AI时代,我们怎样进行文学创作?》为主题,从突破瓶颈、积累素材、创新表达、作品传播四方面,为同学们展开了专题授课。

    如何面对AI写作这一严峻问题?徐老师指出,所有的工具都是有利有弊,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原创性,兼顾文学性和传播性,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 AI无法替代我们的情感体验,从真实情感出发,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在技术洪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坚持文学的本质。缺乏时代关切,人文深度的作品是没有力量的。所以,AI不是替代,而是重构文学生态,应该让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建立人机协同的认知框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方面:

    第一,要明确AI的工具本质,将AI视为智能写作伙伴,作为灵感启发而不是最终成品。

    第二,认识到AI的局限性,坚持自我主导+AI辅助,始终围绕自己的核心意图展开,提出个性化的要求,避免过度煽情。

    第三,拓展思维,转换立场,通过反向提问法,防止被AI同质化思路带偏,AI辅助细节描写补充,辅助人物对话的语言风格优化。

    为了说明如何借助但不依赖AI创作,并且进行严格的自我校验,徐老师以9月25日观看《河图洛书》表演之后,指令AI进行七言排律创作,结果并不满意,最后还是自己进行了创作,显示了自我主导+AI辅助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积累素材,徐老师认为,枯燥生活的本质是缺乏文学性的凝视。第一,培养微观观察、捕捉细节的能力,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意;第二,积累个人素材库,比如记日记、志愿活动、社会观察、文化印象库等。第三,激活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增值处理。比如千唐志斋的碑刻和当下的网络云端保存,可以进行想象性的关联重构。至于如何进行创新性表达,核心是将抽象化为形象,比如可以适度进行语言跨界、结构重构、媒介融合、反向立意等。最后,徐老师还为同学们如何宣传自己的创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并欢迎同学们加入洛阳市写作学会。

    此次徐礼军老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的讲座,不仅为同学们的采风创作指明了路径,更明确了技术洪流中文学创作坚守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徐礼军,又名元炜明,笔名淮南子。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洛阳写作学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洛阳客家联合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牡丹》等报刊发表数百万字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著有个人散文作品集《逸园养心集》《真有意思》,参编《大美洛阳》《洛阳散文年选》《洛龙五千年》等书。



    (一审:宋雨娟 二审:谭丽娜 三审:张丽娜

    作者:文字:宋雨娟

    图片: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

    来源: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