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暨关林朝圣大典”在洛阳关林景区盛大举行。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的学子们深度参与其中,以饱满的精神、专业的姿态,在这场文化盛事中尽情展现独特青春风采,成为大典上一道极具感染力的亮丽风景线。
清晨的关林景区,秋阳温暖和煦,澄澈蓝天如一块巨大的宝石,为这场文化盛会铺就了明朗而庄重的底色。早上7点40分,距离大典正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人文学院参与大典的同学们就已准备妥当,按照排练的指定位置整齐集合。他们各有分工,7名同学扮演礼宾,64名同学进行八佾舞展演,100名同学为百家姓旗手。他们身着精心准备的传统服饰,款式多样,有的服饰飘逸素雅,似山间清风、云中流岚;有的则庄重明艳,如烈焰绽放、霞光万道。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满是期待与认真,静静等待着大典拉开帷幕,那场景仿佛一幅提前展开的传统文化画卷。

时间缓缓流淌,大典主场开幕仪式的氛围愈发浓厚。大屏上,洛阳关林的宣传片循环播放,展现着关林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背景音乐悠悠响起,古朴而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弥漫,烘托出无比庄重的气氛。8点55分,所有现场演职人员全部到位,随着倒计时的数字跳动,指向9点的那一刻,大典准时开始,现场瞬间被一种肃穆而热烈的氛围所笼罩。
百家姓旗手率先行动起来。他们身着飘逸素雅的传统服饰,手中紧握着带有古朴字体的红旗,开始了交错摇旗的表演。

同学们动作协调一致,红旗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左右交错,红底黑字的旗帜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充满力量与韵律的弧线。那旗帜上的字迹,似在无声诉说着关公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完成交错摇旗的表演后,举旗的同学们有序地站立到两侧。

他们身姿挺拔,如挺拔的青松,手中的红旗整齐排列,成为大典现场一道独特的背景。红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与现场庄重的氛围相互映衬,既展现出青春的活力,又为这场文化盛事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默默守护着大典的进行,仿佛是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
在备受瞩目的非遗展演环节,人文学院学子带来的文、武八佾表演,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文八佾的32名同学,身着素雅的传统服饰,仿佛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雅士。他们动作舒缓而优雅,手持羽龠,随着古朴的音乐,翩翩起舞。每一个手势都轻柔婉转,每一次转身都恰到好处,精准到位的动作尽显传统礼仪的端庄与典雅。那流畅的动作里,蕴含着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人们的思绪带回了古代礼乐盛行的美好时光,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武八佾的32名同学,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他们身着更具力量感的服饰,仿佛是守护传统文化的勇士。动作刚劲有力、气势恢宏,手持盾牌的他们,每一次挥舞都虎虎生风,仿佛能劈开空气,将武术的阳刚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齐划一的动作,铿锵有力的节奏,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更传递出关公文化中“忠、义、勇”的精神内涵。同学们眼神坚定,目光如炬,专注于每一个动作,哪怕汗水浸湿了额头,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表演。那份执着与热情,如同火焰般熊熊燃烧,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力量与激情。


展演尾声的“齐礼”环节,所有演员随音乐上场,共同朝向关林方向行传统礼。人文学院的学子们动作规范、神情庄严,每一个行礼的姿势都一丝不苟,尽显对传统文化和关公的敬重。完成行礼后,在领队老师的组织下,他们迅速从表演台两侧撤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丝毫慌乱,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高度的纪律性。与此同时,7名同学扮演的礼宾也迅速就位,他们身姿挺拔,如青松般屹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下一场祭祀活动的迎宾引领工作,时刻保持着最佳状态,为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祭祀环节,钟鼓齐鸣,浑厚而悠远的钟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在关林景区上空回荡。背景音乐缓缓流淌,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以及主祭官依次就位,各团队也依次到关林拜殿拜礼。大典开幕仪式圆满结束后,嘉宾们纷纷前往瞻仰关林、自由参拜,人文学院的同学们也终于有了片刻休息时间。

回顾整个过程,从前期的辛苦排练到当天的完美呈现,同学们付出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

为了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一遍又一遍,哪怕动作练到僵硬也毫不懈怠;为了更好地理解关公文化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的内涵,他们主动查阅大量资料,积极向老师请教,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与精神。
此次参与“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暨关林朝圣大典”,对于人文学院的同学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表演经历,更是一次深入接触和传承传统非遗文化的宝贵机会。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文化盛事,同学们对关公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心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也愈发坚定。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风采,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向海峡两岸乃至更广泛的人群,展示了洛阳理工学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与担当,让更多人看到了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蓬勃力量。

图:谢胤晟、李文斌、刘妍
文:刘妍
一审:杨德会 二审:刘余力 三审: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