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首页 >> 正文
    人文学院组织交流团赴新疆开展文化润疆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2 17:40 来源: 点击:

          

             


              近日,我院承接组织的洛阳理工学院“诗韵洛阳·礼耀新星”豫兵诗词文化交流团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为当地职工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这场活动不仅是豫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更是我院多年来积极主动落实学校援疆工作部署,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和国家文化润疆需求的缩影。

    为高质量完成此次文化交流任务,我院联合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洛阳市诗词协会,精心组建了文艺演出、书画展示、河洛非遗三大分队。交流团辗转天山南北,先后走进淖毛湖农场、火箭农场等8个兵团团场,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兵团精神的时代风采紧密融合。

    在火箭农场,豫兵两地的演员们同台献艺,将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古典诗词吟诵和兵团战士歌曲演唱相互碰撞。诗词互动环节,小朋友们的热情回答传递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书画展示区和非遗展示区热闹非凡。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一幅幅唱诵豫兵团结的书法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非遗展示区,文化遗产专业的师生给兵团干部职工群众讲解展示刺绣作品和刺绣文化,制作的精美绒花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非遗漆扇展示区前面排起了长龙,各族群众争相领取这份来自中原的“文化伴手礼”。

    看着台上台下热热闹闹的交流互动场景,第十三师新星市文旅局主任孙兰玲高兴地说:“这个现场太好了,这正是我们最喜欢的!” 

    在红星一场,演出尚未开始,广场上早已座无虚席。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军垦战士端坐前排,目光炯炯。一位来自洛阳的老军人看到“老家的人”激动不已,书法家李贺即兴挥毫写下“军魂”二字相赠,笔墨间尽显对兵团战士的崇高敬意。

    感动一直发生在现场的各个角落。红星一场演出台下,一个穿着工装的工人,站在书法家王少宇副院长身边,将近两个小时,他不说话,也不主动寻要书法作品,只是默默地为书法家打扇子,踮着脚尖看书法家写字,他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打湿。中午12点,在淖毛湖农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一位维族大姐关切询问交流团成员“热不热?”“洛阳这个时候是不是该吃午饭了?这会儿饿了吧?”这些温暖的互动,让文化交流超越舞台,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作为河南省对口援疆的重要力量,洛阳理工学院自2018年起便投身援疆事业,我院积极响应,主动谋划,发挥学术优势融入援疆工作大局。我院组织团队挖掘哈密历史文化资源,累计完成30册、300余万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哈密史证研究》丛书;组织河南作家赴兵团采风,出版25万字的《无悔的追寻》作品集;举办“汉服嘉年华”活动吸引近万人参与,线上点击量超百万;我院组建的考古团队开展的“哈密星星峡与七角井区域不可以移动文物调查”,发现遗址遗存百余处,为哈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新佐证。

    援疆工作激发了高校科研及校政合作潜能。科研团队不断壮大,科研平台顺势而建,“中原—哈密文化共融研究中心”落户我院,更标志着我院在文化润疆领域的深耕厚植。

    这场跨越山河的文化之旅,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见证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正如交流团领队张丽娜院长所言:“文化润疆,润的是心田、连的是血脉。我们愿做一粒种子,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

    第十三师新星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青锋对于本次交流活动感到十分满意,他表示:“别开生面的诗词交流和传统文化展示互动,让兵团职工群众对中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具体的认知。希望以后能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豫疆人民一家亲,携手并进谱新篇。”

    这次文化交流活动,是我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开展文化润疆工作,推进民族团结实践的重要一步。未来,我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学校援疆工作大局,将文化润疆和学院建设深度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创新文化润疆形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豫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审:杨延松 二审:王一如 三审:张丽娜)


    责任编辑:杨延松 王一如

    来源: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