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豫北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推普实践团的脚步。由11名学生组成的团队,深入河南省孟州市王亩村、新乡市获嘉县、禹州市花石村、安阳市汤阴县等地,展开了以“沟通无障,温暖同行”为主题的普通话公益教学。
“不少老人起初有抵触情绪,觉得‘一把年纪没必要学’。”团队负责人介绍。为打破僵局,队员们先学当地方言,用“咱村话”拉家常、聊农事,再结合老人生活场景设计课程。团队聚焦高频需求,专门编写《老年普通话实用手册》,收录视频通话、药品说明、乘车问路等日常用语,让老人们明白“学了就能用”。
课堂上的创新方法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团队制作的“方言——普通话对照卡”成了“抢手货”,卡片左侧印着“俺”“中”“啥”等豫北方言词,右侧标注对应普通话及发音要点,方便老人随时翻看。队员们还发挥文艺特长,将防疫知识、反诈提醒编成快板词,带领老人们边唱边练,既纠正了发音,又普及了实用信息。浚县王庄镇一位老人笑着说:“跟着娃们一块儿耍,不仅嘴皮子利索了,还知道了咋防骗子,一举两得!”
实践团不仅是教学者,更是方言文化的记录者。期间,他们走访50余户家庭,记录整理出“夜个(昨天)”“黢黑(很黑)”等80余条特色方言。“推普不是替代方言,而是让老人多一种沟通工具。”团队负责人强调。如今,四县各村的“夕阳红普通话角”仍在运转,老人们常拿着队员留下的教材互相切磋。这场方言与普通话的相遇,既守护了乡愁的根,又打开了交流的窗,让乡村的夕阳红里,多了份跨越代际的温暖与默契。
(一审:杨延松 二审:王一如 三审:孙利丹)
责任编辑:王一如 杨延松
作者:图文:李鑫垚
来源: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