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首页 >> 正文
    致新社区人文学院 | 23级文化遗产专业学子田野考古实习首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12 12:25 来源: 点击:

          

    为了让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工作的内涵价值,深化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保护意识,人文学院23级文化遗产专业同学在人文学院副院长刘余力、系主任杨德会以及专业老师张应桥、孔丽静的带领下,在2025年5月6日至5月9日分赴正平坊遗址与洛铜四十三坊遗址,开启第一周田野实习。

    实习正式开始前,人文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老师们提前数周精心筹备,反复确认了此次田野实习的通勤选择和后勤保障,并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实习正式开始,同学们首先对此次实践进行了理论学习,接着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分发了手铲和手套,助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周田野实践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老师们在背后默默付出和努力。

    13班·正平坊遗址:正平坊是隋唐洛阳城里坊之一,是唐代中央官学所在地,设有孔子庙、国子监。这里还有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旧宅,后被唐玄宗李隆基改造为安国女道士观,赐给出家的胞妹玉真公主。作为唐代中央官署所在地,正平坊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盛唐气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三人为一组,跟随考古老师学习如何划分探方、辨认土色土质,用手中的手铲逐层清理土层,亲手揭开唐代砖瓦、陶瓷碎片,记录地层叠压关系。一周时间,同学们学习了利用无人机航拍绘制遗址全貌,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对器物进行辨认和分类,并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14班·洛铜四十三坊:14班同学踏入洛阳东周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开启田野考古实习。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在考古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洛阳铲、探铲等专业工具,仔细清理土层,认真辨别遗迹。有的同学刮面,专注记录陶片纹饰、残件形态;有的同学则进行了新探方的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带有精美几何纹的陶器残片、疑似铸造陶器的范模残块,以及排列有序的窖穴遗迹。这些收获,不仅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东周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技艺,更锻炼了他们的考古实践能力,书本里的知识在田野间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13班李同学:“清理唐代灰坑时,我们挖到了唐代的三彩碎片和茶壶碎片,我突然明白,考古不仅是对历史的发掘,更是对古人生活细节的还原——他们也曾在此设宴、饮茶、望月。原来历史真的可以‘摸’得到。”

    14班叶同学:“在洛阳东周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每一片陶片、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的无声诉说。考古让我们‘看见’千年前的匠心与繁华,触摸文明脉络。”

    第一周实习落幕,但探索才刚刚开始。这一周,同学们晒黑了皮肤,磨糙了手心,却点亮了眼睛。考古不是“挖宝”,而是用严谨与敬畏,让过去与未来对话。

    本周田野实习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大家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职业使命感。下一站,同学们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在田野中寻找历史的答案。

    (一审:杨延松 二审:王一如 三审:孙利丹)



    责任编辑:王一如 杨延松

    作者:图: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 文:李雨菲 叶家宁 葛安琪

    来源: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