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文化遗产专业22级学生在校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文物修复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匠心守护文明,实践赋能传承”为主题,聚焦陶器修复与古籍修复两大方向,通过理论知识讲授、专业老师指导以及学生动手实践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技术的认知,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并特邀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杨真真老师和学生参与指导,形成跨校合作、师生共学的实践模式。

图1 老师讲授文物修复理论知识
在陶器修复环节,学生们系统学习了陶片分类、拼接、补缺、打磨等完整修复流程。指导老师们表示:“此次实践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让学生能够在实操过程中理解文物保护的知识。”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深入体会陶器的制作工艺与修复难点。

图2 学生们在进行陶瓷修复
在古籍修复环节,学生们重点修复民国时期的地契及部分古籍。指导老师们全程参与,组织学生进行纸张清洁、破损修复、加固装帧等工作。“古籍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历史的尊重,每一步都要严谨细致。”学生们在修复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传统修复技法,更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感。


图3、4 学生们在进行古籍修复
通过一周的沉浸式学习,学生们以双手触摸中华文明脉络,用匠心延续文化薪火。这场实践之旅,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为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守护者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受益匪浅,并坦言:“亲手修复民国地契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堂更生动。”“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道裂痕都承载着文化密码,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长期重视实践育人,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修复技艺,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与意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审:杨亚茜 二审:杨德会 三审:刘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