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诗至大唐,若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卓然为中华古典文学之巅峰。据王兆鹏先生所考,有籍贯可稽之唐代诗人,凡一千六百八十六人。陈尚君先生《唐诗人占籍考》,按今省域计,河南共三百五十七人。其中都畿道二百人,河南道一百五十七人。综合二人之成果,豫籍诗人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居于全国第一。又有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巨子挺立其间,诚可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加之长期寓居、定居河南的诗人,唐代河南诗坛群星璀璨,日月竞辉。继《诗经》之后,河南诗人再次成为构筑中国文学巅峰的中坚力量。
唐代豫籍诗人,尤以非凡之创造力称誉诗史。他们秉“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之锐意,“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语)之奇思,“惟歌生民病”(白居易语)之仁心,“不薄古人爱今人”(杜甫)之博采,“横空盘硬语”(韩愈)之奇崛,于古典诗歌体式演进、风格创新诸方面,厥功甚伟。体式方面,杜甫、元结、元稹、白居易于乐府诗之演变,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于律诗之定型,元稹、白居易于诗之通俗化及长篇次韵排律之创制,白居易、刘禹锡于词体之肇始,皆影响深远。风格方面,流派纷呈,个性鲜明。以诗派论,有边塞诗派之岑参、李颀、崔颢,田园诗派之祖咏,新乐府派之白居易、元稹、王建,韩孟诗派之韩愈、卢仝、马异。以诗风论,有上官仪之绮错婉媚,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浅切流畅,刘禹锡之高迈豪放,韩愈之奇崛雄肆,李贺之虚幻荒诞,李商隐之绵丽朦胧等。以后人所称诗体论,有上官体、沈宋体、岑嘉州体、杜陵体、王建体、长庆体、白乐天体、韩昌黎体、武功体、长吉体、卢仝体、李商隐体等。纷纭迭出,屡变屡新。其风华之盛,不仅雄冠宇内,且炳耀千古。
为彰显河南诗人对唐诗之卓越贡献,取“三十辐共一毂”之意,特撷其英华,选三十人及其诗作,邀当代河南书坛名家,挥毫泼墨,于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建此文化长廊。虽区区一廊,然缀玉连珠,古今辉映,可窥西园翰墨之林壑,亦俨然一文化大观矣!
二○二四年九月二十日识
二、诗人诗作简目
1.上官仪
上官仪(?—664),字游韶,陕州陕(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人)人。贞观初举进士,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草,宴集未尝不预。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工五言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又总结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创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形成有促进作用。
早春桂林殿应诏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2.杜审言
杜审言(648?—708),字必简,河南巩县(今巩义)。杜甫之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授隰城尉,迁江阴尉,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诗薮》称:“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艺苑卮言》以为:“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
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3.姚崇
姚崇(650—721),字元之,本名元崇。其先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隋末移居硖石(今陕西陕县),后家于洛阳。高宗时应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武后朝,累迁至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出为灵武道大总管,亳、宋、常、越、许等州刺史。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中书令。复出为申、徐诸州刺史。玄宗开元初复入相,迁紫微令,封梁国公。号为名相,与宋璟并称“姚宋”。张说称其诗文曰:“黼藻弥焕。”
夜渡江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4.刘希夷
刘希夷 (651—约679 ),字庭芝,汝州人,一作颍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其七言歌行《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齐名,对盛唐诗歌有重要影响。《后村诗话》曰:“ 希夷虽则天时人,然格律已有天宝以后之风矣。”《湘绮楼论唐诗》曰:“ 希夷源出江、谢,脱手弹丸,宛转生情,歌行杂言,同辟新体,亦摹古而能自见者,然去古日远矣。”
入塞
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
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
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
课绩朝明主,临轩拜武威。


5.宋之问
宋之问(656?—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寻抟越州长史。睿宗即位,眨钦州。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律诗之名,由此而始。《瀛奎律髓》称之为“唐律诗之祖”。
麟趾殿侍宴应制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
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
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


6.沈佺期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后荃历中累迁通事舍人,转考功员外郎,授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中宗景龙间,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同为律诗体制定型代表诗家。《艺苑卮言》称之曰:“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早发平昌岛
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


7.张说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擢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为张易之所构,流钦州。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与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兼中书令。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其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唐音癸签》以为:“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蜀道
云埃夜澄廓,山日晓晴鲜。
叶落苍江岸,鸿飞白露天。
磷磷含水石,幂幂覆林烟。
客心久无绪,秋风殊未然。

8.王湾
王湾,生年年不详,洛阳人。先天元年(712)登进士第。开元初,官荥阳主簿。玄宗命马怀素等校正群书,王湾亦预其事。十一年,湾与殷践猷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后官洛阳尉。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张说题于政事堂,令为楷式。《近体秋阳》称曰:“ 湾诗精思俊气,如极秀迈人。”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李颀
李颀(690?—751?),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人。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诗源辨体》称之曰:“七言古在达夫(高适)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寄镜湖朱处士
澄霁晚流阔,微风吹绿蘋。
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
芳草日堪把,白云心所亲。
何时可为乐,梦里东山人。


10.祖咏
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王维为济州司仓参军,与唱和。后居汝汝阳、汝州一带别业,以渔樵自终。其间与王翰恣为欢畅。殷璠评其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河岳英灵集》)《唐七律诗钞》称:“祖咏诸公,篇什不多,自是盛唐正轨。”
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11.崔颢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初任太仆寺丞,官终司勋员外郎,故称“崔司勋”。性格浪漫,虽有才气,但仕途坎坷。曾在东北边地从军。开元、天宝间与王昌龄、孟浩然同以位不显而文知名。其《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唐诗韵汇》称之曰:“ 唐诗七律,……崔司勋、李青莲间出古意,品外独绝。”
和黄三安仁山庄
车马东城路,寻君至北山。
为从人境出,弥觉世情闲。
月在清潭上,风归暗筱间。
此时心最得,长啸不能还。


12.张谓
张谓(?—778? ),字正言,河内(今沁阳)人。天宝二载(743)进士及第。约十三、四载,入安西节度副大使封常清幕,参预谋划有功。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尚书郎,出使夏口,与故友李白相遇。代宗永泰初,在淮南田神功幕中任军职。大历间任潭州刺史,与诗人元结有交往,后入朝为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任礼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贡举,时人称其能“妙选彦才”。工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多击节之音”(《唐才子传》)。《载酒园诗话又编》称:“ 张正言诗,亦倜傥率真,不甚蕴藉,然胸中殊有浩落之趣。”
寄李侍御
柱下闻周史,书中慰越吟。
近看三岁字,遥见百年心。
价以吹嘘长,恩从顾盼深。
不栽桃李树,何日得成阴。


13.杜甫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今巩义)人。杜审言孙。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承继前贤,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14.岑参
岑参(约715—770),南阳人。天宝五载(746)登进士第(杜确《岑嘉州集序》云天宝三载及第,与行年不合,“三”应为“五”之误),任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间曾两次出塞,来往于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间,任节度府掌书记、节度判官。肃宗时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代宗大历二年(767)出守嘉州,故后人称“岑嘉州”。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雄奇豪纵,颇具奇情壮采,为“盛唐气象”在边塞诗中之反映。辛文房称“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诗格尤高,唐兴罕见此作”(《唐才子传》)。七言歌行尤为擅长,施补华云:“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岘佣说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邻,一字幼几,洛阳人。天宝元年(742),擢明经第。自校书郎为单父尉。天宝末,官起居舍人,从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肃宗即位灵武,充册礼使判官。册礼毕,为起居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贬岳州司马。代宗即位,复中书舍人,迁尚书左丞。永泰元年以礼部侍郎知东都贡举。大历初,迁兵部侍郎,迁京兆尹,终右散骑常侍。工诗能文,为李白、杜甫称许。掌诰多年,朝廷重要典册多出其手。《唐才子传》称:“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昭、庾信。”《诗学渊源》以为:“其诗气及高适,而典雅过之。间作绮语,亦文质俱见,不落凡近。”
别裴九弟
西江万里向东流,今夜江边驻客舟。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16.刘方平
刘方平,生年年不详,洛阳人。年二十,工词赋。天宝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颍阳太谷,终身不仕。工诗,善画山水,与元德秀、李颀、皇甫冉等友善,素颖士誉之为“山东茂异”,李勉亦甚重之。其诗多五言乐府,善写闺情宫怨,时有清丽之作。《唐才子传》称之曰:“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7.刘长卿
刘长卿(?—约789) 字文房。其籍贯有洛阳、河间、宣城三说。天宝中,登进士第。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陷狱,贬南巴尉。广德中,为监察御史。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世称刘随州。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唐音癸签》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诗善鸣集》称之曰:“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东湖送朱逸人归 刘长卿
山色湖光并在东,扁舟归去有樵风。
莫道野人无外事,开田凿井白云中。


18.李益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洛阳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历参渭北臧希让、朔方李怀光、灵州杜希全、邠宁张献甫幕。元和中召为都官郎中、中书舍人,出为河南少尹,复入为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历太子右庶子。元和末,迁右散骑常侍。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歌诗与李贺齐名,乐工争求之。为中唐边塞诗代表作家。胡应麟以为“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边思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19.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洛阳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封临淮郡公。旋出为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十年六月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杀害。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奉为“瑰奇美丽主”。《唐诗品》称之曰:“ 伯苍词锋艳发,如青萍出匣,所向辄利;意度鲜华,如芳兰独秀,采思绵绵。五言长调,当时竟称绝艺。其在元和诸子,自权相而下,丰美孤高,此当独步。”
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20.王建
王建(约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寓居魏州。宪宗元和中初仕为昭应县丞。历太府寺丞、太常寺丞、秘书丞。文宗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故世称王司马。与李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孟郊等交往。与张籍皆擅长乐府,前承杜甫,后启元白,世称“张王乐府”。又有《宫词》百首,被称为“宫词之祖”。《诗薮》以为:“张籍、王建略去葩藻,求取情实,渐入晚唐,又一变也。”
江陵道中
菱叶参差萍叶重,新蒲半折夜来风。
江村水落平地出,溪畔渔船青草中。

21.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孟州)人,郡望昌黎。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后连辟为宣武军董晋、徐泗张建封二幕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论事,贬阳山令。顺宗即位,移江陵府法曹参军。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旋分教东都。为河南令,召为职方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分司。后历都官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语、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十二年为彰义军节度使裴度行军司马,淮西平,迁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书谏迎佛骨获罪,贬潮州刺史。量移袁州。穆宗即位,征为国子祭酒。历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愈乃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当时论诗扬杜抑李,韩愈则兼崇之。诗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司空图称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其诗法之尤著称于世者乃“以文为诗”,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叶燮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原诗》)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2.李涉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并有诗名。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其诗为严羽所“深取”。(《沧浪诗话》)《唐才子传》称:“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
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23.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曰:“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故有“诗豪”之称。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升庵诗话》曰:“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24.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后迁洛阳。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杭、苏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历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与元稹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曰:“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其诗流布甚广。《诗人主客图》称其为“ 广大教化主”。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曰:“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5.姚合
姚合(约782—846?),陕州硖石(今属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姚崇曾侄孙。元和初,父卒相州临河令任,因寄家河朔。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参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调武功主簿,历万年、富平尉。宝历二年,授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入朝为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大和八年,自刑部郎中出守杭州。开成中,历左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会昌中,为秘书监。因曾任陕西武功县主簿,世称“姚武功”,诗称“武功体”。喜提挈后进,时人以为“文宗”。曾选王维等人诗为《极玄集》,鉴赏甚精。与贾岛并为晚唐苦吟一派诗人之宗主。《唐才子传》曰:“(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淡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
题河上亭
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
千峰今日清。晨光秋更远,暑气夏常轻。
杯里移樯影,琴中有浪声。岸莎连砌静,
渔火入窗明。来此多沈醉,神高无宿酲。

26.卢仝
卢仝(约771—?),自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曾隐居登封少室山。终生不仕。宪宗元和初,卜居洛阳。高古狷介,作诗奇谲特异,倾向散文化。然自成一家,严羽称为“卢仝体”,谓“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沧浪诗话·诗评》)。
人日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27.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白居易称之曰:“(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鄂州寓馆严涧宅
凤有高梧鹤有松,偶来江外寄行踪。
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
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


28.李贺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元和初,游江南。后至东都,以诗谒韩愈,大得赏誉。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然以父讳晋肃,不得应进士举。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病辞归。往潞州访张彻,返昌谷,卒。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又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以古体歌行为多,要在尽脱窠臼,务求新奇。严羽语称其诗为“李长吉体”。、杜牧称其诗为“骚之苗裔”(《李贺集序》)。吴闿生云:“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雄深俊伟,包有万变。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非唐之它家所能及。”(《李长吉诗集跋》)刘克庄云:“ 长吉歌行,新意险语,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后村诗话》)
马诗二首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29.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大和中,令狐楚为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故坎���终身。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尉。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郑亚贬循州,还京,补盩厔尉,摄京兆参军,典章奏。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复佐柳仲郢东川幕。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罢还郑州,病卒。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旨趣朦胧。后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称之曰:“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30.聂夷中
聂夷中(837—884? ),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其籍贯二说,一曰河东(今山西永济),一云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懿宗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后补华阴县尉。其诗多为五言,大率为关心民生与讽谕时世之作。名作有《咏田家》等。《唐才子传》称:“(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率多伤俗闵时之作,哀稼穑之艰难。……古乐府尤得体,皆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国风》之义也。”胡震亨谓“夷中语尤关教化”(《唐音癸签》)。
秋夕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仍学。
玄发不知白,晓人寒铜觉。
为材未离群,有玉犹在璞。
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


三、书法家简介
郭朝卿,号墨村,河南洛宁人。洛阳理工学院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洛阳市书法协会顾问,洛阳书法院副院长。
王荣立,字耀甫,号无篱园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洛阳无篱园石雕艺术博物馆馆长,洛阳市书画院院长,洛阳市伊滨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卫钢民,现任职于洛阳市老城区文化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老城区文联副主席。
王少宇,别署镜庐主人。洛阳理工学院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韩明利,字毓祺,号太行后生、得一斋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副主任,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