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狂欢月”专场演出在东周王城广场盛大举行。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百余名师生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艺术实践,打造沉浸式文化盛宴,通过12个融合经典与现代的节目,向市民及游客展现河洛文化的千年底蕴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风采。
深耕河洛文化沃土 课堂成果转化为舞台精品
演出以学院师生器乐合奏《象王行》震撼开篇,古筝、琵琶与鼓乐的交响重现盛唐礼乐文明,磅礴旋律中融入青铜器纹饰的韵律感,成为“从历史文献到艺术创作”的教学实践范例。青年教师赵玉霞领衔的豫剧《拷红》选段 :《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选段,在保留传统唱腔韵味的基础上,创新融入现代舞台调度,让经典戏曲与年轻观众产生情感共振;舞蹈专业学生演绎的《西子湖・初装》,则通过水袖技法与江南意象的结合,展现河洛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成为“以舞释文”的美育成果缩影。
多元艺术对话世界 青春力量诠释开放包容
演出下半场以“文明互鉴”为主题,管乐团师生带来的《康康舞曲》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亮点。铜管乐器的华丽演奏与广场上盛放的牡丹交相辉映,既展现西方经典的明快活力,又呼应洛阳“古今辉映”的城市定位。由声乐专业师生组成的四重唱组合以《向往》压轴,通过深情演绎,将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时代愿景紧密相连,舞台上师生默契的和声,正是学院“演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注脚。
校城融合赋能文旅 艺术实践书写责任担当
“我们始终坚持‘将课堂延伸到城市文化舞台,让艺术扎根河洛沃土’。”学院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此次参演是落实 “校城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次演出中,师生团队深入挖掘洛阳历史文化元素,将龙门石窟、大运河等符号融入节目编排,通过《象王行》《灯火里的中国》等作品,实现“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创新突破。
随着“广场狂欢月”系列活动持续推进,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将继续以艺术为桥梁,在非遗传承、群众文艺、文旅融合等领域深化校地合作,用专业力量助力“洛阳牡丹甲天下”文化名片的打造,让高校艺术教育成为千年古都文化创新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