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为助力同学们加强阅读引领,涵养阅读风尚,积极营造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经济与管理学院于11月1日下午15:00在开元校区XC306教室开展《我与地坛》读书分享会,由辅导员孙朝辉老师主讲。

孙老师讲到史铁生自从双腿瘫痪之后,就一直呆在地坛,在那里每天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三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以及我干吗写作?经过数年数月的思考,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多了,暗自告诉自己,先别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史铁生对待命运的态度也是如此,从一开始不能接受失去双腿的现实,到慢慢接受命运的安排,通过写作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他提到“在我写作时,我一时忘记了死”。
史铁生在地坛中遇到很多人和事物,从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中得知,每个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残缺,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生理上的。所以,他渐渐明白,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命运的安排,总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
在秋天的怀念一篇中,孙老师也分享了史铁生母亲对儿子不张扬的爱。自从史铁生失去双腿后,脾气变得暴躁,经常摔东西,但母亲从来没有责怪他,只是默默的在背后一直陪着他,鼓励着他,那时,史铁生还小,不懂事,理解不到母亲的爱和包容。后来史铁生是这样描述母亲的“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越加鲜明深刻”。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二者都对作者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通过孙老师的分享后,各位辅导员老师也进行了交流:
一,史铁生从双腿残疾开始思考,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对于辅导员来说,读书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工作生活,思考人生,最终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二,史铁生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最后醒悟,没有放弃对抗病魔,启示辅导员们要勇于面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困难,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积极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三,史铁生母亲默默付出的爱同样让人动容,启示辅导员应当用爱感化学生,用潜移默化地形式去影响他们,真真切切融入学生生活,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最好。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的地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支撑着自己一路写作,坚强生活,而属于我们的“地坛”也需要我们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