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2024/2025学年艺术教育质量报告


2024/2025学年,洛阳理工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导向,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抓点与抓面相统一,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发展特点的美育教育新模式,推动美育教育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夯实基础工作,保障美育教育落实落细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快艺术教育体系与课程建设

2024年,成立洛阳理工学院美育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院长任成员,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制定并实施《洛阳理工学院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2025年1月,学校独立设置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为正处级机构,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学校党委、行政关于美育教育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在课程建设方面,组织撰写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规划方案,2024-2025学年共开设涵盖音乐、美术、影视、曲艺、传统文化等领域的17门选修课程,全面满足国家关于8门限选课的要求。加强与教务处的沟通协调,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分认定等关键环节进行多轮对接。同时,积极与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音学院等相关院系专业教师沟通,协同开展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大纲制定等工作,确保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多维同向发力,强化艺术师资队伍整合与管理

整合兼职师资队伍。一年来,从艺术学院、教音学院、人文学院等院部遴选聘任14名专业背景教师担任兼职公共艺术教师,与5名专职教师共同组成19人的教学团队。制定并实施针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联络与管理制度,明确教学任务、基本要求和沟通渠道。坚持定期组织内部教学研讨会,聚焦教学特点、方法探讨及共性问题交流,促进团队协同能力提升。组织教师赴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西亚斯学院考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艺术团运行管理、品牌活动打造及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推动艺术类课程规范有序开展。

(三)推动点面结合,推动大学生艺术团建设

学校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持续推进以大学生艺术团为龙头的艺术类社团建设,形成艺术特长生为点,各类艺术团为面,进而辐射全校的美育教育格局。本学年顺利完成大学生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说唱团等四个核心艺术团体的组建工作,累计招募校级艺术团核心成员200余人,吸引艺术类社团成员及文艺爱好者近3000人。各艺术团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常态化开展日常训练,注重基础技能提升、团队协作与作品排演,为参与校内外重要演出和竞赛活动储备作品、积蓄力量。2025年,学校在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表现优异,荣获书法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绘画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歌手大赛通俗组二等奖2项;器乐大赛专业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舞蹈大赛业余组一等奖1项;八段锦比赛一等奖1项。

(四)丰富活动内涵,搭建广阔艺术实践平台

一是丰富校内品牌活动。 一年来先后组织了“迎新生晚会”“十佳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2025届毕业典礼演出,校园相声大赛、校园书画展、校园摄影比赛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赛事活动。二是拓展校外交流展演。 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孟津区第三届“劳动者之歌”文艺汇演、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专场演出、洛阳国际时装周表演、文艺小分队下乡慰问、“诗韵洛阳”文化援疆行赴哈密文化援疆演出,2025河南省“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鼓乐同行”打击乐专场音乐会等活动,充分搭建实践平台,展现洛理工学子风采。三是推进高雅艺术普及。先后邀请校内外艺术家演绎中文对白版莫扎特歌剧《女人心》;举办“仲夏夜之梦”管乐音乐会;“光影弦歌·青春回想”弦乐音乐会等,不断提升师生音乐素养与审美情趣。

二、整合资源力量,推动美育教育融合发展

(一)推进“美育教育+思政教育”,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在工作中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相融合,通过组织大学生管乐团排演红色交响乐,大学生舞蹈团参演革命题材作品《旗帜》,大学生合唱团参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场演出《黄河大合唱》,大学生书画协会组织“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法长卷展”,“我眼中的中国-摄影文化节”等学生参与度广,美育效果好的红色文化活动,营造 “时时是思政教育”“处处是美育场景” 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学校创新思政教育新形式,围绕参观研学、朗读经典、红色配音、演讲比赛、实景演出、短视频创作、调研竞赛等7个专项板块,在全校团员青年和团支部中开展阶梯式红色艺术类教育活动,广受学生的热烈欢迎。录制的RAM版《唱支山歌给党听》被多家媒体转发;将思政课程搬入音乐厅,排演红色歌剧《沂蒙山》《八一起义》《国之当歌》,打造“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亮点品牌。

学校将美育工作与服务国家战略格局相对接,积极推动“文化润疆”工作,服务助推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在校内设立中原哈密文化共融研究中心,在哈密建立“洛理村”等,通过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作品和文创产品宣传我省辉煌历史文化,展示我省援疆成果与哈密地方特色,增强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

(二)通过美育教育+实践锻炼,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将美育素养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实现审美素养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承办了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试点项目系列之——“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全省的数百名大学生先后学习了扎染、陶艺、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注入不竭的青春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拓展校外美育实践空间,让美育教育成果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中小学。组织“美丽乡村行”墙绘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被媒体广泛报道;《洛阳理工学院青年助力河洛非遗数字化传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全省社会实践先进品牌;学校连续18年参加洛阳市牡丹文化节专场演出,积极参加河南省运动会开幕式演出、洛阳国际时装周等大型节目录制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认可。

(三)通过美育教育+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强

学校立足地方文化资源,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成立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基地,引入“堆绫秀”等非遗项目,为师生提供沉浸式学习平台,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聘请巴永山、高水旺等10余名行业专家担任“学业导师”,助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组织学生深入河南省平顶山市、洛阳市基层一线,开展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会实践活动,依托洛阳市文化馆、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唐三彩博物馆、古陶器工坊等6个实践站点,累计服务基层群众、师生及游客530余人次,探索青年力量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学校大力弘扬河洛文化,整合李凖先生纪念馆、四库全书陈列展示馆、精品碑刻陈列馆等资源,建成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作为全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省级国有行业博物馆,馆藏各类藏品2532件(套),有效促进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让学生在浓厚文化氛围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四)通过美育教育+科技创新,助推学生攀登科技高峰

学校深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艺术作品结合,为艺术作品“增智赋能”,学校科研项目“一种ZTA陶瓷的微波烧结方法”获第24届中国专利奖银奖。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组织艺术类与工科专业学生共同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推动美学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艺术+科技创新”,使学生的科技作品兼具功能性、美感与人文关怀,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近年来,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0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连续7轮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1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