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打造“金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很大变局,世界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中国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的中心和创业人才的培养高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表示,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就是关键的一环,面对发展新时代,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意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未来面临的课程教材的任务。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吴爱华表示,我们应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我们有可能通过我们高等教育自身的努力,使得学生培养质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整个世界的变化需要高等教育做出变革,世界各地的社会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就需要新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的变革时期,最好的工程教育不限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小而精的学校,新的竞争者将为未来优秀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吴爱华说,大学的变革首先是思想理念的变革,在新的时间点上,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大学的课堂必须发生大的变革,如果我们教的不行,不给学生提供机会,不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我们年轻人怎么可以创造新的技术、新的项目?吴爱华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当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发展质量革命,为民族的复兴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智力的支撑。
“金课”建立在立德树人基础上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洋说,杨洋以江苏高校“金课”的建设内容为例,指出,“金课”建设,一是有关建设导向,“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精品课程。
“‘金课’教材建设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是关键。” 中国高校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说,这个教育理念就是课程建设内涵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
南京审计大学董必荣结合会计学专业为例,学生们容易迷失灵魂,大学本身是一个育人教育,是一个成人成才的培养,现在很多情况下,退化成育才,老师更多地只讲专业知识理论、技能,把文化丢了,学生一进来就想考证,要成会计师,把自己“丢”了。
吉林大学教授张汉壮说,打造“金课”总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人才。为什么要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中融入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因为德育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贯穿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当中。
怎么打造“金课”?
“怎么建设打造‘金课’,首先你怎么‘挤水’,然后再‘炼金’。”杨洋说,“金课”课程教材是以互联网原住民、在校学生为中心,聚焦课程思政,运用“互联网+”课程方法,做课程教材一体化设计,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有机融合。很多高校都是用的资深作者的传统经典教材,这些教材+互联网怎么建设,课程怎么遴选,怎么建设都需要研究。
张汉壮说建议,课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的载体,课程和教材相辅相成的。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能力,知识可能过时,但能力的培养会伴随人的一生。
叶志明研究过国外一些教材的版式与插图研究。在他看来,国外教材,首先是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版式和插图,不是以老师理解的出发点来做的。注重知识产权,插图和问题的引用,关注网络资源,引用很多参考书籍和文献,提供广泛阅读,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作业完成。但是我们往往教材里这部分内容是很少,几乎没有。叶志明认为,“金课”产生需要“金”的环境,对教师有政策措施、教材与评价,对学生有课程要求、课内外学习制度、考试方法等。
董必荣说,现在的教学资源体系匮乏,一本教材加一些PPT就没有了。“课程和教材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今天很多课程被教材绑架了,课程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庞大的一个体系,教学只是其中一个手段。” 董必荣说,要打造“金课”,首先是课程主持人遴选,课程主持人必须有正确的三观。第二要有厚实的人文社科底蕴。第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一走上台就把学生的兴趣引上来了。第四,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讲课也是一门学问,做课程更是一门学问,要深入的研究才可以,不是说拿一本教材就可以了。更重要是要有无私的投入和奉献。
杨洋建议,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高度,打造以高校教师为主题的“金课”课程团队,这个团队不仅是教师团队,更要激发和调动来自校内、校外、出版公司、数字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参加课程建设的正能量。把“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效融入“金课”课程团队创建中,形成和打造名副其实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在机制建设方面,杨洋认为,要把共建共享发展理念融入“金课”的机制当中。
陈骏建议,要扎实做好“金课”和一流建设工作,把握课程教材改革的质量性。课程和教材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是课程教材的生命线,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优化课程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深化教材改革。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教材的内容,合理提升学生的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变成有深度、有难度的“金课”,全面实施一流课程。
“怎么建设‘金课’和一流课程建设?”陈骏说,一是各个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直接发展新经验,将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用过时的知识培养年轻的毕业生。二是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已有的教材改革成果,进行评价方法等的研究。三是要凝聚“金课”和一流课程的目标,以此为抓手,着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打造具有挑战度的“金课”和一流课程,为办好更有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四是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程教育革命,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考试管理,把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陈骏建议,应该坚持融合创新,把握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创新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新型技术驱动着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我们要主动适应新趋势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创新课程教材形式、教育教学方法,及时将人工智能的新知识、新变化进学科,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积极发展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未来逐渐模糊教材与课程之间的界限,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过程,进一步丰富课程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互动随时随地,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