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登录
网站公告: 关于报送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数据统计负责人和数据填报人的通知
政策研究 您当前所在位置:部门首页 >> 旧版 >> 正文

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

更新时间:2018年01月23日 15:26点击次数:[] 字号:T|T

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 

摘  要: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作为高校局部深度转型发展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有机结合的先行先试做法,在探索与实践中,要树立正确的改革试点理念,科学谋划建设样态和发展路径,选择合适的产业学院改革试点模式,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提高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  探索实践  福建省

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是形成与众不同、独具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的鲜明标识,更是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福建全面启动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省级统筹形成以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应用型学科建设“四位一体”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转型发展体系,高校在特色学院与产业学院、高水平国际化办学、复合型行业工程师培养、本科创新班、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库等方面自发开展改革试点,其中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在高校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范围最广。新生事物规范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认识和思考

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作为推动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的先行先试创新做法,指的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改革的教育思想、有效的教育路径为引导,通过对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教师管理、协同发展、科研应用、服务社会等的深度革新,改善转型发展治理结构,有效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创造性活动。

1.1转型发展问题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转型发展从提出到实施已经两年有余,部分高校、二级院系封闭性办学现象未有效改善,产教融合的任务、举措尚付诸厥如,深度转型无法落地。具体集中在:(1)受长期封闭办学惯性影响,导致部分高校过度关注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等“内部质量”,忽视对政府产业政策、企业需求、学生诉求的重视;(2)与产业转型升级周期不断缩短相比,转型发展改革速度明显滞后,产与教、产与学、供与需三层关系脱节明显;(3)行业企业对转型高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高校合作信心不足,对参与办学可产生的预期效益存疑,“校冷企冷”“校热企冷”现象难以突破;(4)现有产教融合层次不高、协同不够,高校逐渐重视企业在办学中的作用却仍然忽略企业参与办学的职能,企业成为主要参与者、主导者进程推进缓慢;(5)高校产教融合改革创新零碎化、片段化,致使产教融合缺乏向心力,协同资源效益最优化受阻,突破产教融合“最后一里路”任务艰巨。为推进深度转型,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要求进一步创新模式,畅通产教融合路径。

1.2产教融合需求要求提升改革试点成效

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转型发展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对高水平产教融合成果的迫切需求,要求提升改革试点成效。包括:(1)高水平产教融合成果产出成为转型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任务,对产教融合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深度转型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2)现阶段普遍化的产教融合模式、路径已无法满足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转型成效较明显的高校的发展需求,如何产出高水平转型成果的先行先试做法成为新动态;(3)产业转型升级对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成果的依赖和需求更加直接、具体、多样,“不可替代性”成为高校有效供给和行业企业需求无缝衔接的新标志;(4)满足需求成为产教融合新的质量观,“满足需求的质量才是有价值的质量”成为新共识;(5)未来一段时期,是否拥有创新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高水平产教融合成果成为转型高校划分办学格局、竞争力判断的新标准。

2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理念和谋划

2.1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理念导向

产教融合的基本特点和价值,无疑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的特性。根据产教融合的重点任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理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理念导向:(1)产业学院改革试点是产教融合的先行先试做法,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由产教融合效应的巩固、持续和扩大来决定;(2)行业企业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不可或缺的联合主体,校行企之间构成“发展共同体”关系;(3)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和行业企业资源成为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主要增长点,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中实现共建共享;(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环节,教育教学条件改善由校内资源支撑转向由行业企业资源支撑,行业企业的文化、技术和知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知识来源;(5)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岗位)核心素养明显提高,高质量创新创业、高质量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2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质量导向

通过建设一体化新型模式,形成高水平的特色优势,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质量导向。一是合作模式高水平,不同高校、合作方围绕具体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需求,创新合作类型,构建新型供需关系,形成与众不同、长期持续的合作模式。二是办学条件高水平,优质办学条件主要由合作方提供,在人才队伍、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平台基地、项目技术等方面拥有市场最新资源。三是体制机制高水平,实行董事会(理事会、管委会)治理模式,建设“改革特区”,在内设机构、人员聘用、团队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办学资源优先聚集。四是专业教学高水平,形成“合作方所需,就是专业教学所向;合作方所有,就是专业教学所用”的共识,产与教实现同频共振,缩短供需落差、学用落差。五是个性化指导高水平,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以及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六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高水平,搭建“双向融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联合培养平台,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七是协同创新高水平,相互之间成为人才、技术、设备等需求的重要资源库,在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基地、重大技术等方面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协同双方呈现“不可或缺性”。八是服务能力高水平,高度集成知识、人才、技术、创新、资源和信息化,具有高水平的先进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服务领域可从合作方扩展至同一或相近产业链、创新链,办学效益提高具有领域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的特质。九是创新创业与就业高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同一专业领域学生相比,参与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学生具有更多的优势,成为直接受益者。十是社会认可高水平,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改革发展经验可供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同类型教育载体直接借鉴、参考或沿用,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溢价价值和“名片”效应。

3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福建部分高校和行业企业在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推动办学、投入、效益、需求、提升等转型核心要素的集成、统一,催生了一批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如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莆田学院等高校正式挂牌产业学院38个;深度参与办学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包括紫金矿业集团、福建石化集团、福建圣农集团、太阳电缆、冠捷科技、新华都集团等50多家,涵盖新型显示、食品、环保、化工、汽车、装备、电缆、旅游、零售、房地产、养殖等行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做法。

3.1校企合作产业学院模式

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通过校企建立紧密型战略联盟、学院教学资源充分融入企业资源、培养过程全程引入企业参与等三个途径,形成“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相互支撑、互为循环特色优势明显的“紫金模式”。2015年“紫金模式”获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紫金矿业集团在产业学院改革试点过程中,从资金、设备、师资、实践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无偿捐赠4000万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注资1.5亿建设面积达5万平米的上杭教学基地,年安排100万元奖学(教)金等等。武夷学院与圣农集团共建圣农食品学院,创办初期圣农集团捐资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试点过程注重引入圣农集团研发、加工、物流等优质资源,着力探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学院办学新路,致力建设集人才培养、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深加工研究、技术孵化于一体的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学院。

3.2校地合作产业学院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创办安溪茶学院,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与“共生发展”的办学模式。作为福建农林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在安溪县域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入7亿多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安溪茶学院按照办成省内乃至国内公办民助办学典型的目标,坚持高起点、有特色、国际化的理念,依托福建农林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挖掘学院所在地域优势,引入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导、引领茶产业链转型升级、优势茶企联合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创业学院”为形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建成为具有农林特色的“创业学院”。

3.3校行合作产业学院模式

三明学院与福建省数字创意产业教育联盟共建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涉及8所高校、9个专业、4个行业、15家企业。数字创意产业学院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打通成果转移、应用、扩散路径,广泛开展服务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联接生态伙伴的互生、共生、再生的新生态圈,努力打造一系列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平台。莆田学院以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为主体,紧密对接莆田市支柱特色产业,与多家行业企业组建了医疗健康、工艺美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子商务、食品与化工等6个产业学院,推动每一个产业学院与整个产业的成员企业对接,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校外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莆田地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4闽台合作产业学院模式

武夷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海峡商贸学院经批准率先试点闽台合作“4+0”产业学院培养模式改革。厦门理工学院成立海峡商贸学院,与台湾铭传大学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管理机构,集中管理4个商贸类专业;光电信息专业与台湾中华大学、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签订并执行4+0“校校企”合作协议。武夷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不占用武夷学院办学资源,由投资方武夷山世纪桃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与运行投入,前期已投入建设经费800多万元,实行相对独立自主办学。

4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共性问题

从高校当前的实践与探索来看,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不是转型发展另辟蹊径的改革举措,也不是转型发展体系新的组成部分,而是针对现行转型发展体制机制无法“一刀切”改革、全领域突破的局面,在局部领域进行深度改革试点、实现高端突破,着力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的“升级版”。因此,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4.1改革的目的和目的的改

改革的目的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旨归,是一种统领;目的的改革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方向,是补短板的一种举措。一方面,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与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形成一种可示范、可推广、可持续的改革模式。另一方面,产业学院改革试点是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困境及不足的重要举措,以实现“双向共赢”为目的,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改革发展短板,由“百舸争流”的分散式改革转为“远洋战舰”的集成统一发展。

4.2改革的稳定和稳定的改革

改革的稳定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总基调;稳定的改革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规律要求。一方面,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凝练出一个共识:“稳中求进是总基调,内涵发展是总方针,狠抓落实是总要求”,因此,产业学院改革试点也应当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应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对照产业领域或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可能性的改革发展规划,杜绝出现“一窝蜂”和“冒进”现象。

4.3改革的路径和路径的改革

改革的路径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路线;路径的改革是产业学院改革试点过程中的调适。一方面,产业学院改革试点要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依链建院、以链成院,对接特定行业并与龙头企业等合作方深度合作,发挥合作方协同育人的主体作用,以及承担相应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责任的职能,把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汇集到产业学院,精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产业学院改革试点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调整性。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周期缩短,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频率加快,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局部具体路径必将随着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度调整,成为强化不可替代性及可持续性的必要手段。

4.4改革的有效和有效的改革

改革的有效目的在于增强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成效,发挥示范引领应有作用;有效的改革目的在于有利于参与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一方面,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应当重点突破、特色发展,根据自身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在资源投入、订单培养、共建基地、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选择若干方面重点突破,形成区别乃至优于其他二级学院、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改革特色、建设模式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产业学院改革试点要充分发挥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需求,构建就业“直通车道”,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主动融入并服务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阅读 2649
29 投诉
 
(编辑:)

地址:洛阳洛龙区王城大道90号

电话:0379-65928323

邮箱:fzghc@l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