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他山之石>>正文

延安大学: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办学之路

更新时间:2018年01月09日 21:30点击次数:字号:T|T

延安大学: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办学之路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综合性大学,弘扬延安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2017年,延安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领导人给延安大学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认真研判延安大学改革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举行了80周年校庆,不断推动改革发展。

所谓“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15-2020年,是打基础阶段,即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新校区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基本奠定;第二步,2020-2027年,是强特色阶段,即到建校90周年时,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主要办学指标基本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第三步,2027-2037年,是上水平阶段,即到建校100周年时,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建成。

2017年,延安大学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紧紧围绕审核评估“五个度”的要求,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接受了国家教育部门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随后又围绕专家组提出的意见,按照自觉对标、聚焦问题的总体要求,有序推进整改工作。2017年9月22日,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暨传承红色基因、建设高水平大学推进大会举行,各级领导、嘉宾、校友、师生员工等1000余人参加了大会。

 

◪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分类设岗、分类聘用、分类考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

◪ 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加大博士引培力度,着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 加大人才政策调整力度,引育并举,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加强校内教师培育,新建两个校内名师工作室。

◪ 加强科研工作,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 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延安精神资政育人实践教学改革等,重点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课堂教学改革工程”等自主管理活动品牌。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延安大学的辐射作用,深化延安精神教育。

延安大学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弘扬延安精神的担当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进一步深化延安精神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修订中,融入延安精神和党中央在延安13年历史等内容,做到系统化、不断线;在课程建设中,打造了“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大讲堂”等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制定了《延安大学关于在大学生中系统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的实施办法》并已全面实施。

二是倾力打造“指尖上的红色思想政治课”。学校立足延安红色资源优势,结合“互联网+”大赛,紧紧围绕“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和“第三方眼中的延安”等三方面的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建设了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小红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出微课200余节,制定实施了一批融语音、视频、图文、情景再现为一体的党史故事系列课程,被师生誉为“指尖上的红色思想政治课”。

三是建设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学校系统收集整理了延安时期的相关文献,建设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目前已经完成《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及部分《解放日报》的数字化,效果良好。

四是坚持用延安精神资政育人。学校依托教育部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中心”,成立了延安精神相关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延安精神研究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面从严治党,地方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延安精神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撑。积极实施以延安精神为内核的“资政育人工程”,制定《延安大学资政育人教育活动实施意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资政育人社会调研活动,实现了在资政中育人、在育人中资政。

五是积极开展延安精神教育培训。学校开展的延安精神教育培训,已成为全国红色培训新高地。2017年,共为全国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6000余人开展了延安精神教育培训,被参训学员誉为“红色大熔炉”和“思想教育加油站”。

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就国家领导人对延安大学办学作出的重要批示及寄予的希望,认真学习践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是在进一步凸显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特色的同时,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党中央在延安13年、国家领导人在延安7年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紧紧围绕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陕北生态治理等特殊战略需求,重点打造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集群,以此为依托,重点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特色专业。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深化以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坚持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区域经济转型急需的新专业,为区域培养一批“下得去、靠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紧紧围绕陕北及陕甘宁蒙晋毗邻区煤炭、油气、电力、化工等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战略,打造菌草工程中心、能源化工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精准聚焦老区脱贫攻坚、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研究等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并实现就地转化;发挥革命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区域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强陕北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打造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二是强化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强校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三秦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延河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加大博士引培力度;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建设一批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学校建设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中心;提升开放办学水平,重点推进一校一院对口支援工作,导入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等优质资源。

学懂弄通做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延安大学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政法学院、创新学院、化工学院等17个院系党委、党总支组织教师、学生党员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学校注重宣讲工作和基地现场教学,注重讲深、讲透、学透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依托马列学院、政法学院等学科优势,成立理论宣传讲师团,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做好校内外理论辅导工作;中共党史研究院教授高尚斌为全校处科级干部做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政法学院开展了由5位青年博士担任主讲的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系列专题学习活动,泽东干部学院打造了5个精品报告。

——组建了以学工干部为核心、以学生党团骨干为主体的宣讲团,为广大学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成立了延安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聚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等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挖掘“初心内涵”,努力推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设立了延安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基地,旨在追寻初心,继续前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体悟“初心”。

——研究制定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方案》,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

——充分发挥校园网、电视台、校报、学术期刊、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和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