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地方行业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

更新时间:2019年03月14日 16:27点击次数:字号:T|T

地方行业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7年6月,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同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江苏省四所地方行业高校榜上有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入选一流学科。近年来,这四个行业传统优势学科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非“211”地方行业高校在近20年的“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大潮中成功实现第一阶段的“弯道超车”。本文以这四所地方行业高校为案例,从微观的视角考察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入选的一流学科及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地方行业高校“一流”发展的战略选择。

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的发展机遇

在《办法》中,“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这两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和强调:“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世界一流”,但建设的方向是“中国特色”,建设的标准是这两者的有机融合。其实,大多数地方行业高校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综合性大学的院系分离出来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扎根行业、服务地方及社会的过程中艰难发展而逐步壮大,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凸显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行业高校是指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与行业发展休戚相关的、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高等院校。在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前,地方行业高校通常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并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仅以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紧密围绕行业需求。2000年前后,根据国家部署,大部分行业类高校被划归地方,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分高校进入“211工程”,有的进入了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极少数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则直接进入了“985工程”大学。进入21世纪后,许多行业高校纷纷加强特色学科与关联学科的结合,有序拓展学科结构,在保持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了适当外延调整。一批地方行业高校,如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现已建成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点及学科特色突出、适度综合高水平特色大学。

“双一流”建设是对原“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扬弃和创新,同时又破除了此前重点建设工程中遗留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双一流”建设鼓励公平竞争,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强调淡化身份,强调高校需合理定位,鼓励各高校和各个学科发挥自主性,突出绩效,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实现学科的特色发展。可以说,“双一流”战略正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全新时代,是地方行业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发展机遇;而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地方行业高校,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机遇。

首先,《办法》提出的新目标、新机制和新要求,使得政府及社会将强化绩效评价,从而引导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必须通过一流学科率先突破,示范和带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是以全面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基础的。地方行业高校是地质、矿产、医药、农林、水利、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的知识创新源泉和技术革新要塞,为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繁荣、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各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双一流”建设在宏观层面上,能够有效引导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在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的同时,持续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巩固在行业领域的引领和不可替代地位,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另一方面,《办法》创新设计多元开放、动态竞争的学校及学科建设机制,在中观层面上,鼓励地方行业高校遵循中国特色、世界标准的遴选标准并参照第三方评价机制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地方行业高校更可以此次入选为契机,在深入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行业大学的先进办学治校经验,围绕世界一流目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在开放、动态的竞争机制中,努力建成一流学科和相关联的特色“高原”学科专业,大力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办法》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坚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并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布局体系做出明确规定,必将在微观层面上激励地方行业高校以改革创新的姿态研究国内外行业发展新形势,针对已入选的一流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制定发展策略,并围绕国家、地方和产业需求强化学科建设,从而扎实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并整体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

其次,“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发布正值国家全面推进制造业强国战略攻坚之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问题导向凸显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的不可替代性。“一流学科”的基点在于学科的前沿性、高水平与影响力,而实践在于为区域科技、经济的提升提供技术、人才和科研产品,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贡献最大的力量。“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而且其目标也契合了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在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性进程中,“双一流”建设承载着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学科支撑、制度价值支撑这四大时代使命。显而易见的是,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和经济转型中,具有浓厚行业背景的地方行业高校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将对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断言,我国地方行业高校的作用在未来二三十年将达到某种峰值。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依靠工业化过程中各行业领域的科研突破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当下“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更是迫切要求地方行业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产业一线的实践应用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和应对方案;另一方面,“中国智造”的背后是制造业的长足进步,它需要地方行业高校强化原始创新,以提供源源不断的、蓬勃强大的科研支撑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鲜明的行业特色必将为地方行业高校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当前,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要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家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提供了大显神威的发展舞台;我国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气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为“大气科学”学科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气学科联盟”提供了重大机遇;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补齐生态短板列为江苏省“两聚一高”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林业工程”学科不仅可为补齐江苏生态短板、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而且更可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科研力量和智慧支持。虽然这四所学校整体实力和学科水平离世界一流还有不小差距,但是他们入选的一流学科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仍然可以借机“双一流”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聚焦应用、服务产业的行业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和水平。

《办法》虽然打破了“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遗留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鼓励公平竞争,为地方行业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但是,一些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先发优势,以及部分地方高校的锐意改革、异军突起,必然导致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从而进一步拉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指标的差距。虽然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但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仍然让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感受到压力与挑战。“双一流”建设必将倒逼地方行业高校与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紧密融合,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构建一流特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引领区域及行业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增强科研实力、服务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行业现普遍遭遇发展瓶颈,转型升级面临创新及人才挑战;而地方行业高校的学科链与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仍不匹配。例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要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融合型产业生态体系;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尽快突破芯片、整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快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尽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政策文件将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列为发展重点,对以智能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还存在薄弱环节,核心技术仍然存在短板,距离智能化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芯片、基础软件、传感器、智能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积累不足,尚无法对新兴增长点形成相匹配的支撑。这必将要求入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的南京邮电大学在电子信息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形成与行业的协同整合优势,对电子信息及相关智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如何把握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这无疑为南京邮电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如,“定制家具”“集成家居”“智能家居”等新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会倒逼“林业工程”学科必须交叉、融合“互联网+”、资源、生态、环境、机电、物流、艺术等多学科的科研学术力量,瞄准林工、木工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完善科研组织创新模式,进一步聚焦科研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科研核心创新指标,进一步强化学科、学校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培育标志性成果,持续产出与转化重大科研成果,服务林工、木工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需求,将是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建设与“林业工程”学科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次,从内部环境看,学科短板较为明显,学科方向需进一步凝练,学科“高原”虽稍具规模,但学科“高峰”尚未形成(见表1),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面临艰巨的任务。比如,2018年南京邮电大学已有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化学和材料科学学科ESI国际学科排名接近全球前5‰,工程学科ESI国际学科排名接近全球前7‰,但是在教育部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整体水平得分69,位列全国第十四。又如南京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虽然在教育部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中学科整体水平得分89,位列第二,但是相关学科“林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82,位列第三)、“风景园林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78,位列第三)、“生态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76,位列第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得分66,位列第十四)发展相对滞后,而且至今尚无一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双一流”建设虽然打破身份固化,但更强化绩效激励;既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又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以优化学科布局、锤炼学科特色、引导学科的产业化应用的方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进而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必须将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工业4.0、“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交叉学科“高地”,认真布局和建设学科“高原”,推动学科“高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成为支撑和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动力。

表 1  四所学校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情况

 

对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地方行业高校来说,传统优势学科必须在固本的前提下致力于拓新,成为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相关的其他“高原”学科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重大契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学科内涵,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学科生态,强化基础科研创新,实现学科“一流”发展与相关行业及产业战略转型的同频共振,切实增强对学科相关行业的影响力,提高服务国家经济与区域发展的能力水平,主动承担起引领行业走出转型困局的重要责任。

地方行业高校“一流”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不仅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研判自身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强化自身支撑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而且,还必须以一流、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关键,以解决行业转型升级困境和提供原创性科研成果为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积极应对“双一流”建设带给地方行业高校的机遇和挑战,做出适合自身“一流”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地方行业高校必须围绕“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在正确审视自身的基础上,立足现有基础,做好顶层设计,以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去规划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无论是从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就中药学、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优势领域而论,学校都与“医药”紧密相连,现已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又如南京邮电大学为积极响应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确定了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大信息特色发展之路,“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努力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再如南京林业大学,无论是溯源该校的百年校史,还是从现状来看,既是以林科为主的多科型大学,又是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同时也是江苏省的省属重点大学和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发展基础,学校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突出学科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林业工程、林学学科,力争若干方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引导其他学科与林业学科、涉林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与一流学科协调发展,“建设成为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逐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

其次,强化学科优势,将已有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学科群。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优势学科对地方行业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重视和加强优势学科成为每一所大学必然选择的重点发展领域”“优势学科群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突破口”。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大气科学”在教育部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该校的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该校应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学科优势,将已有特色优势的“大气科学”学科努力推进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同时,突出学科建设重点,优化学科结构,做强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关联学科,力争地球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0.6%,建设更有竞争力的学科群。又如,南京林业大学应发挥传统的林科优势特长,整合优势学科,加强传统的融括林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林业工程学科群的建设,通过固本、强基、渗透、融合等方式,鼓励林业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协同、交叉与融合,促进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科协同、林工交融和文理渗透,构建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与高地学科三级学科体系,进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发展。当然,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学科群关键是人,地方行业高校还需以高端人才集聚为突破口,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地方行业高校尤其是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坚持学科龙头地位,强化学科牵引作用,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因校制宜,将高端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与资源分配、人事制度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综合推进,建立富有学校与行业特色的方向、人才、平台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机制,努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形成支撑地方行业高校“一流”建设的体系架构。

 

第三,强化办学特色,一流学科建设不仅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更要为行业的转型升级纾难解困,并在满足社会及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越”。这就要求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地方行业高校需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仅要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提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还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抓手,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更要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链条,加强行业亟需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将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科学创新转变为先进生产力,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与智慧支持。同时,地方行业高校还应重视“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流程再造。当前各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能转型不仅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更为行业与地方行业高校共同再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技术与工程产品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像南京林业大学,一方面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依托林业工程学科的人才、资源及整合创新优势,将林业工程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如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进行“嫁接”,以理论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实际需求解决林产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以需求导向驱动学科创新,加大林业工程与其他传统优势学科的“嫁接”力度,以保持传统学科旺盛的生命力,产生新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林业工程可以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设计学等学科的交融,从而带动外围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比如,围绕我国林产工业转型升级、林产工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林产品国际贸易、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需要,林业工程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渗透,带动相关学科开展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或建议,为林产品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咨询和法律服务。这既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国家战略,满足现代林业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彰显林业工程学科的管理、服务和人文特色;又强化了林业工程学科群的基础内涵,赋予其实现“弯道超越”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结  论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颁布,为入选一流学科的地方行业高校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机遇,也必将倒逼地方行业高校与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紧密融合。然而,地方行业高校的学科链与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仍不匹配,学科短板较为明显,学科“高峰”尚未形成,使得地方行业高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面临巨大挑战;而如何构建一流特色学科体系,从而更为充分地达到引领区域及行业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增强科研实力、服务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成为地方行业高校“一流”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地方行业高校必须以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为根本,以强化学科优势、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为关键,以强化办学特色、解决行业转型升级困境和提供原创性科研成果为重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积极应对“双一流”建设带给地方行业高校的机遇和挑战,做出适合自身“一流”发展的战略选择。


 

 

 

(编辑:)